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院校行为德育之班主任工作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中职教育的持续性发展,关于德育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要求也在随之提高。近些年因为中职教育在招生人数方面不断增多以及招生要求的不断开放,导致学生基础素养处于相对降低阶段,此时做好德育教育便显得格外重要。对此,该文简要分析中职院校行为德育之班主任工作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理论性帮助。
  关键词:行为德育  中职院校  班主任  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c)-0212-02
  行为德育主要是借助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从而导致学生的思想发生转变,并形成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在具体教学期间,有许多教师都认为德育教育工作难度较高,尤其是认为德育教育存在认知和行为脱节的问题,在教与授方面存在较大的脱节问题,虽然可以记住、说出来但是并不能履行。对此,探讨中职院校行为德育之班主任工作策略具备显著教育价值。
  1  中职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1 德育观念落后
  现阶段,许多中职院校班主任的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对互联网的认知比较片面,认为互联网只会带给学生负面影响,因此教育学生远离网络。此外,很多情况下,班主任一贯以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去要求与教育学生,忽视了学生真正的需求,这样的德育工作很难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接受教育,没有真正理解道德素质,更谈不上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了,从而使得德育工作没有实质上的效果。
  1.2 德育方式单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主体,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教學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开展教学。而在实际德育工作中,中职院校班主任常常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体特点,通过讲述大道理来将各种道德观念灌输进学生脑中。而由于中职院校生的理解与认知水平有限,并不能真正理解教师所说的知识与理论,也无法将具体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学生就只是听一听道德教育,而在实际生活中却不知道如何做一个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
  1.3 德育内容不完善
  随着近些年网络化技术的持续性发展,关于德育教育过程中也衍生出了大量的信息化元素。在网络化环境之下,搜索、整合信息变得十分方便,网上许多有趣的知识与信息等不但可以引起中职院校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同时也能够满足其学习的需求。网络道德教育中行为德育下的一项新的德育工作内容,中职院校生可以在网络上了解各地发生的好人好事等,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意见。但目前许多教师还没有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教育,仍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教育。除此以外,德育工作常常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不能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与实践德育内容,许多学生还因此会失去学习兴趣,认为德育教育只是一个形式化的过程[1]。
  2  行为德育下中职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对策
  2.1 更新德育教育理念
  行为德育下,德育工作需要发生一些改变来适应当前的时代环境与实际需求,而传统德育工作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职院校班主任一定要更新德育教育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教育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要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德育学习,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2]。此外,中职院校班主任要摒弃对网络的偏见,合理利用网络,发挥网络技术的积极作用。班主任可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与家长建立学习小组,并每天在学习小组中分享一些有关思想道德建设的话题,让学生们通过对话题的了解分享交流意见观点,在这个过程中若发现学生在思想、价值观方面存在的不足,可针对性地与该学生沟通,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
  2.2 完善德育教育内容
  行为德育下,德育工作的内容也较之前有了较多改变,需要及时补充与完善相关的德育内容。首先,要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行为德育学生经常接触互联网,并在网络上查阅资料、交流沟通等,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要求学生遵守网络规范,可开展网络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应该浏览什么网站、什么类型的信息,要坚决抵制不良网站与信息,提高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此外班主任可应用网络来开展德育教育,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德育工作,例如,班主任可搜集网络热点事件,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并吸收其中的道德观点,从而树立正确价值观。
  2.3 拓宽德育教育方式
  网络技术已深入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较多的价值,尽管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但可以在规避劣势、充分发挥优势的基础上,拓宽中职院校班主任的德育教育方式,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网络中包含着海量的信息与资源,对这些资源有效利用可拓宽德育教育方式。首先,中职院校班主任要提升自身的网络技术水平,充实网络知识,以便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德育工作教学。此外,学校可根据行为德育的德育工作需求与特征创建德育教育网站,在网站上发布相应的德育教育内容,通过网站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引导。最后,中职院校班主任可创建德育教育论坛、贴吧等,在上面普及道德知识,让学生在道德熏陶上提升自身道德品质[3]。
  2.4 提高家长参与度
  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于中职院校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不仅限于学校与课堂,家长也需要积极配合班主任,主动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教育工作中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与质量。行为德育下,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变得容易,可在网络平台上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因此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中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德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与家长合力探讨解决对应的问题。首先,学校可在德育教育网站上设置家长专栏,让家长明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家长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中职院校班主任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同探讨学生的德育教育方式,深化对学生的教育。   2.5 做好行为德育的融入
  德育教育当中对行为德育的融入,就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在顶层的设计方面要加强重视,注重从环境设计优化层面着手实施,做好德育工作的布局计划工作,从整体上提升工作的效率。行为德育的工作氛围的良好营造是比较关键的,注重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将德育工作领导机制以及制度建设进行完善,在顶层的设计过程中,就要注重打造有高素质以及高情商的德育教师队伍,能够在工作当中精益求精踏实风险,为行为德育的良好氛围的营造打下基础[4]。将行为德育和德育进行融入的时候把握好方向是比较关键的,这就需要注重三观正确,教师自身也要具备行为德育,然后在德育教学当中能通过生动事例的引导下,将行为德育的培育作为有根据、有说服力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有助于发挥其积极作用。
  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德育素养和对培育行为德育的目标相一致,所以将行为德育和德育素养结合起来,就能实现教学的既定目标。这就要求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充分注重将敬业精神能够加以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德育所强调的是爱岗敬业,能够追求完美,这也是德育素养教学当中的目标。要注重积极引导学生能树立良好德育价值观念,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德育发展。除此之外,就要注重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这对学生的正拉动影响力作用的发挥也有着积极作用。教师自身要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积极在工作当中进行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地进步。
  2.6 改变教学形式,鼓励德育实践
  我国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当中提出了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战略,一直以来德育教育都是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性地接受[5]。这种教育方式本身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标准之下融入行为德育显得非常重要,必须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新模式,并针对学生对于内容的兴趣进行针对性的课堂改进,突出行为德育实现精神与品质的共同提升。因为传统课堂地教学属于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此时教师便需要适当地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学习实效性。可以借助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入法以及发现学习法等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开展分组形式的讨论交流,實现课堂氛围的改善。借助辩论会等途径提高学生的自主谈论积极性,促使学生可以在自主讨论期间了解行为德育并在实际学习中得以展现。行为德育的属于一种实践性精神的表现途径,教师需要在实践性教学期间实现对学生的帮助。在改变以往单纯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借助理论知识与实践性操作两种不同层面实现对学生行为德育的理解与提高。在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模式的同时,促使学生可以在企业中更好地感受与表现行为德育,同时实现德育品质的持续提升,促使学生可以更早地进入到职业状态,并为后续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环境的不断转变为中职院校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中职院校班主任应深入认识并正视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寻找对策,切实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与质量。中职院校班主任应当坚持行为德育,借助不同教育途径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例如掌握网络知识,消除对网络的偏见,更新德育教育理念,应用网络技术来丰富德育教育内容、拓宽德育教育方式,应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从而来有效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现代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冠祥.中职班主任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32):270-271.
  [2] 赵佳.借助行为德育,推动小学德育工作[J].学子:理论版,2016,14(6):114-115.
  [3] 王宇.青年文化消费行为的德育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2002,21(3):236-237.
  [4] 宋彬.3+2学生德育课程活动评价模式时效性与方法途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5,31(40):211.
  [5] 娄季春.将大学生日常行为纳入德育评价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7,14(1):244-2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598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