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吕利敏

  摘 要 由于当代大学生常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高校都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结合积极心理学内容对教育模式进行有效改革。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完善大学生的自我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01.078
  Abstract Due to va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ctively carrying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onten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o effectively reform the education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s, combine theoretical teaching with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elf person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promote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reform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学生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优势理念,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心理综合素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教学模式刻板。大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重视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参与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课程教学思想消极。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教师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的诊断及矫正,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较传统,教学思路比较消极,没有领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教学目的,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长远发展,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大价值,对于大学生人格发展具有阻碍作用。[1]
  (3)课程教学内容凌乱。各个院校都是根据自身师资情况来确定心理教育课程内容的,因此存在较大的差异,并没有统一的课程内容。不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的重视教育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及人际关系,有的重视讲解心理学理论,有的针对大学生心理展开专题讲解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统一,在实际教学中也无法正确把握学生心理,与学生之间缺乏共鸣,影响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引导。
  (4)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知识技能类课程不同,若一味以知识和技能教学为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则很难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全面的评价。目前大多数教学评价都是通过书面或考试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无法全方位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综合情况,缺乏对教学评价模式的深入思考,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 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启示
  2.1 积极心理学的含义
  积极心理学不只是对人类心理问题、疾病的研究,还不断挖掘人类本身的能力、强能和美德,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当代心理学整体发展。积极心理学就是在人类本身基础上,去探究更具积极的品质,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心态,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各种心理问题,脱离心理困境。对于人类本身而言,能够更深入研究出潜在的美德和能力,引导人类以更积极的一面去处理问题,让人们能够幸福、快乐,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核心。积极心理学会让人类的生命维持在更佳的状态,激发人类优秀的品格,提高自身心理抵抗能力,能够预防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的出现,提高人们自我恢复的能力。
  2.2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启示
  (1)积极心理学为培养大学生发展性心理素质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融入积极心理学内容,能够提高大学生发展性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发现自身良好品德,提高学生心理自信。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积极情绪、情绪智力、积极关系、乐观解释风格、积极特质、积极自我等等,致力于挖掘人类优秀美德,这些理论基础可更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建立积极良好的心态。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引导,大学生能够发现自己优势潜能,积累更多自信成为自己的财富,在生活、学习、社会中都能够体验成长的快乐,提高自身价值。[2]   (2)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是塑造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基础。人的本性是趋向于积极的,这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的特征,通过对人类进行正确引导可减少负面情绪和心理的干扰。人类的积极本性不会在各种情况下都可以表现出来,这就需要积极心理学为人类营造积极本性的生长环境,要发现自身心灵中的积极本质,不断浇灌和培养它,才能促进人类品质、道德的积极成长。人类自身本质存在的积极因素是自我实现的基本需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学生提供积极本性发展的良好条件,在这种环境下可以培育品质更佳的人才,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积极心理的根本需求。
  3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策略
  (1)重视积极心理教育,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将积极性理学有效融入教学课堂,确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积极心理学很早就出现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实践中,被人们称之为“幸福课”,因为大学生能够学习到掌握幸福的方法,不断提升心理能力。我国可积极借鉴哈佛大学的教育形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结合积极心理学内容,引导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积极面对,促进学生心理更全面的成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掘自身积极潜质,探寻自我状态,对自我有一个正确认知,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有助于学生长期保持积极心理。[3]
  (2)注重体验和实践教育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重视理论课及活动课的有效结合,促进教学的创新发展,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巩固理论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包括自我意识培养、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等,活动课内容主要有心理主题班会、人机合作素质拓展等,可通过理论与活动的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心理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们可写一份自我分析报告,让学生能够更清楚的了解自我。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要进行创新,比如通过“知識—体验—认知”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了解,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为学生传授基础的知识,随后再对学生实施活动课的体验教育,最后通过心理测试,让学生对自身能够有一个正确认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目的。
  (3)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展开各种培训和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才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因此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聘用情况。在录用教师时应重视其心理辅导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可优先考虑有经验的心理辅导员,提高教师专业程度。同时还要对专业素质较差的教师进行有效培训,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对于资质浅薄且未受过相关培训的教师应不考虑聘用。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力,还可以邀请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前来讲座,让教师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教学综合素质,才能改善教学效果。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定期安排一些精炼的培训课程,让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增加专业知识及技能。[4]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后,再对教师进行专业考核,进而获得资格证书,不断鼓励教师去不断地成长,才能帮助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提升教学质量。对于优秀的教师还可以获得去校外学习的机会,参考其他学校的教育结构及教学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
  (4)强调自我教育,完善大学生的自我人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核心通常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常常会在进行咨询时获得有效解决方法的帮助,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和治疗,虽然在当时阶段下解决了学生心理问题,却忽视了对学生积极价值取向的挖掘。大学生在接受治疗后能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但从长远看,若学生没有一个自我教育的能力,很容易再次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学生未来发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清楚地了解自我,不断提升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才能够积极地面对未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心态,强化学生对内在潜能发掘和重视,不断完善自我人格,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成长。高校需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条件,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价值,通过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融合,能够让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顺利的开展,挖掘学生自身优势潜能,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具备更高素质和良好人格的人才。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创新意义,能够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长期积极的心态,在面对未来的心理困境时,可以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效融合积极心理学内容,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陈花兰,云芸.积极心理学取向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OL].品牌研究:1-2[2019-11-04].
  [2] 涂春华.积极心理学对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启示[J].国际公关,2019(07):46-47.
  [3] 韩旭东,王青.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6):150-151.
  [4] 王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6):8-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729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