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从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着手,提出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强化积极情绪体验、营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0-0040-0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结合的必要性
  1.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
  在人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会有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处在大学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应该是精力充沛、朝氣蓬勃、勤学好问的,但在实践教学中却显示,大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目标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调查显示,北京某大一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1]。这部分学生虽然没有心理疾病的困扰,可同样值得我们深思,物质世界越来越丰富,为什么精神世界却如此苍白和贫乏?找不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和生命的价值,如何去感受幸福的人生与有意义的追求。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1)价值取向重问题轻优势,缺乏人本主义教育思想。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文件要求各高校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各高校纷纷积极响应,以预防或排除心理问题为己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带来了教育发展的困境。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一样,如果你过度关注身边人的缺点,你就会发现他越来越多的缺点,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不断地关注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神经衰弱、自杀等消极方面,这些问题非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形成一种消极的暗示。
  (2)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要求相脱节。传统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研究重点主要是各类心理问题的现象、形成原因以及矫正方法。现实情况中极个别是心理疾病。这些心理困扰程度较低,持续时间较短,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大多可自行恢复。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转变高校心理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价值取向,转变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即从消极的心理研究转移到积极品质的研究,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从而提升大学生获取主观幸福的能力。
  2.强化积极情绪,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每个人都有发展自我、促进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和积极的潜在的心理能力[2]。在课堂上,教师应多采取体验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学会不断收集和强化正面积极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梳理存储,反复练习,掌握调解情绪的方法,形成良好情绪的表达方式和消除负面情绪的能力,从而发生持续地积极改变。
  3.整合有效资源,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一是在课堂教育上,教师要把积极心理学渗透到每一节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师生是平等的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对他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困惑,要予以积极关注,给予有效地指导和帮助。二是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共识,让学生对自己心理疑问有所感悟和认识,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三是密切联系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保障家校沟通渠道的畅通,帮助学生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自身的乐观态度可以促进孩子积极人格的塑造。通过学校、家庭、宿舍、班级、院系的氛围和组织来影响每一个学生,共同打造积极的心理教育环境,形成一个有序、和谐的整体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智库时代,2019(5).
  [2]王佳利.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13(3):138-139.
  作者简介:郑蕾(1989—),女,河南南阳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辅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3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