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初中阶段是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学习压力显著增加,身心发展出现明显变化,很多学生由于对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导致各类心理問题的产生。传统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采取补救措施,这种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得到广泛应用,积极心理学重点研究学生的优点和价值,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心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值得教师深入研究。
  关键词 初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上世纪末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理念,主要内容是利用积极的心态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通过不断的心理干预,激发人潜在的心理积极因素。积极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为美德、善心、积极力量,能够指导人们在逆境下正常生活,也可以指导人们实现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日常生活。初中阶段,学生进入青春期,身心均出现显著变化,极易出现心理问题,为此教师应当合理的运用积极心理学,加强心理干预,指导学生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心态,在初中阶段实现个人的良好发展。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主要研究内容与传统心理学类似,但研究的角度更加积极,2000年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积极心理学研究采用科学合理的模式,提倡人们建立起积极的心理取向,重点研究人的和谐发展、健康幸福、积极心理取向。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合理的应用积极心理学因素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前预防,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初中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2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各个阶段的应用模式
  2.1以促进初中生心理能力可持续性提高为教育目标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主要目标是质量学生的心理疾病,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教育对象主要为心理疾病群体,涉及范围过窄,不利于学生心理潜能的激发。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主要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能力的可持续性提高,通过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心理力量,激发学生的潜能,以此来解决学生内心的消极因素和心理问题。
  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的可持续性提高,教师应当相信学生具有提高自我心理能力的需求,也具有良好完善的自我心理能力,积极与学生沟通,针对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通过积极的引导进行解决,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实现心理健康教学的基本目标。同时,教师应当深入挖掘适合积极心理学教育的相关资源,积极构建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师生之间平等相待,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
  2.2以构建动态化心理健康资源为主要教育内容
  传统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为心理咨询辅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相关课程主要依据教材开展,缺少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这种教育模式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过于狭窄。利用积极心理学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需要以构建动态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主要教学内容,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动性。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校园文化中组织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相关内容,结合积极心理学教育,提高学生的认同度,在初中校园内建立起绿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利用积极心理学建立起良好的校园文化,实现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优化以及良好意志情感的养成,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同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示范作用。初中阶段学生具备初步的批判能力,心理特点包括依赖性和自主性,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发挥自身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另外,教师应当重视学生之间小团体的作用,对团体成员进行正向引导,提高团体内部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2.3以学生的心理健康自省带动教学实施过程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生整个过程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其中包括幸福快乐,也包括挫折和不幸,积极心理学重点关注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状况,也关注人们在逆境中的发展状况,其中前者是研究的重点内容。初中生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尚不具稳定的个人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对教师也无法完全信任,存在严重的依赖和反叛心理,对个人成长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茫和浮躁。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特点,加强对学生内心变化的关注,积极寻找最适合的教育时机,有效缓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冲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4以人本模式进行教育评价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会给予比较高的评价,其中心理咨询笔记、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主要的教学评价标准,这些教育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缺乏对教育工作全面性的考察。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评价模式应当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以学生党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为主要教学评价模式,利用视频、声音、文字等方式,记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分析学生的成长。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建立起自我比较机制,使学生通过比较后能够发现自身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之处,提高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水平。在教育评价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和教师双方心理成长的关注,采取积极的评估模式,重点关注师生的生命体发展条件、生命需求、生命特征等因素。另外,教学评估使用的语言需要保证具有人性化的特征,给予师生必要的肯定以及尊重,避免教学评价过于标签化,注重评价内容的可执行性,使评价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避免一刀切的评价模式,建立起宽容的评价体制,保证评价的准确性。   3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的注意事项
  3.1学校与家庭联动
  家庭教育在学生意志力、人生观、心理状态、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中占有重要作用,为此在积极心理学教育中,学校应当与家长建立起联动效应,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实际教育中。定期召开家长会,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与家中沟通,指导家中正确应用积极心理学在家庭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另外,学习可以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增加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家長深入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共同教育,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
  3.2学校各个部门加强引导
  为提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共同参与。首先应当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资金保障,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参与培训,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校讲座。设置心理咨询活动室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配备专业的教学器材,便于教师组织各类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校应当鼓励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相关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采取差异化的心理辅导内容,比如初一学生重点指导其适应初中环境,提高独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实现自我接纳,初二学生重点指导人际交往和自我保护,使其树立团队意识,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初三学生重点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抗挫折能力。
  4结束语
  初中阶段是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学生存在的各类心理问题,教师需要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明.初中流动儿童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社会文化适应的关系——积极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8,34(10):908-911.
  [2] 张红英,王军,李新影.父母受教育程度在积极心理品质对青少年抑郁症状影响中的调节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4):2975-2981.
  [3] 周燕.试论如何在心理课堂中有效培养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6):5.
  [4] 余明敏.探究积极心理暗示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8(07):158-1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58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