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任务驱动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改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尚坤

  摘 要:结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及其实施过程,进行了任务模块的划分。通过一个教学设计案例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思路和主要过程。
  关键词:任务驱动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为了适应宽口径机械类培养模式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它由原来的金属切削原理、刀具设计、机床概论、机械制造工艺学、夹具设计等多门课综合而成,我校设置56学时(包括实验6学时)。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和应用知识,培养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
  首先教师设计好质量较高的任务,向学生讲解任务的总体实施过程,然后就是具体实施步骤:
  1.分组,分配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一般需要进行分组,分组要尽量做到“组内异质与组间同质”,避免出现优差学生分组两极分化。
  2.分析任务,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先要求学生弄清楚需要解决的全部问题,再围绕任务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提示和补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制定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3.完成任务
  在解决方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或讨论可行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观察或进行个别辅导,或进行示范演示。还要鼓励互相合作,协作学习,共同来完成任务。最后在个人和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每一个任务。
  4.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完成的任务可能是一张图,一个实物制作。对于优秀的任务完成者,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讲明创新点有哪些,知识如何深化和升华,以增强其成就感,同时对于成绩一般的同学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最后总结知识点,并突出重点和难点,完成知识建构。
  三、课程任务模块的划分与案例分析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八个任务模块:机械制造中的加工方法、刀具结构及材料、金属切削过程及控制、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机械装配工艺规程设计。
  下面以模块一中的一个任务作案例分析:
  
  
  任务――读图1铸钢拨叉零件,确定各加工表面应该采用的加工方法
  知识点:
  ◆外圆表面的加工
  ◆孔加工
  ◆平面加工
  ◆成形表面加工
  技能点:能够根据加工表面选择合理的加工方式
  任务分析:加工表面的加工方法主要取决于零件的整体特点(如轴类、盘盖类、箱体类等)、表面结构与尺寸(如狭长平面、凹槽,小孔等)以及精度等级等。此拨叉属特殊形状零件,但复杂程度一般,操纵槽和拨叉脚两端面为主要工作表面。
  方案确定:Φ15H8孔的端面为小平面,不宜采用铣削刨削,可以采用车削,Φ15H8孔直径较小但精度较高,采用钻、扩、铰,可以在车床上进行并对孔口倒角,拨叉两端面的加工方法为铣削、淬火后进行磨削,其内侧面的加工方法为铣削,操作槽为典型的小凹槽宜铣削,Φ5H12小孔且精度较低可钻削。(任务的实现方案不一定唯一,如Φ15H8孔的钻、扩、铰也可以在钻床上进行,但方案应合理、可行。)
  教师归纳相关知识:
  ◆外圆表面的加工:车削,磨削,光整加工等;
  ◆孔加工:钻孔、扩孔和铰孔,镗孔,磨孔等;
  ◆平面加工:铣削,刨削,磨削,刮研等;
  ◆成形表面加工:成形刀具加工,仿形加工。
  五、总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通过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结合课堂引导、总结及其他教学手段,改变过去注重书本知识、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任务问题下学习和应用知识,使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迁移,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较好的解决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教改项目(104006)
  [参考文献]
  [1]刘琨,李爱菊,杜丽娟.浅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3期
  [2]眭满仓.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11期
  [3]刘均波.《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2期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河北保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0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