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龙吉元

  摘要:数学教学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积极的自主探索,获得切身体验,进而形成敢于探索、善于探索、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本文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必要性,分析了探索型学习的内涵,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具体办法。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探究精神 探究习惯 探索能力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所谓探索性学习就是从问题出发,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方式。在教学中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而数学这门学科,其根本的特征是探究。勇于探究的精神是数学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着力点,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让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根发芽”,让数学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真正成为创新能力发展的摇篮呢?
  一、传授新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作为发展的个体,无论是认识的发展,还是知识的获得,情感、个性、态度的培养,都需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自主的实践中实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究”之火,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是将课本的知识从头至尾认真讲解一遍,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在新知的教学时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要让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偏差不指责,应该耐心指导,帮助分析,逐步完成“研究”任务,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本质以及善于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意识。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那么一定会使数学变得有活力,学生也会更有兴致学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
  二、巩固新知,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学生学到的知识必须应用于实践才能感受到是有用的,而有用的知识他们才会珍惜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后,我们要求马上用新的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这个新的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创造让学生思考,也可以学生自己创造自己思考或同桌创造交换思考,也可以让学生创造难题考老师。这样通过师生或生生的互动实践,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实践应用,学生能解决他们自己想要知道的不少问题。学生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决定一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课堂练习,其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训练探究的习惯。在设计练习题时,为了避免优等生做完等着、中下等生手忙脚乱地赶作业的情况发生,可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除了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题目外,再设计几道面向优等生的题目,要求做完第一部分后再做第二部分,对第二部分不作统一要求,分类达标,使每个学生都有满足感和愉快感。这一环节中要注意避免形式呆板、内容乏味的练习,淹没学习新知识时激发出来的兴趣,扼杀和抑制学习新知识时愉快的心情和探究的精神。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和设计时就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出发。小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得到激发,学习效率也必将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在进行《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迷人的郊外景色:轻快的音乐中,蝴蝶、蜻蜓、蜜蜂在花丛中欢快的起舞――学生都被美丽的大自然吸引住了。此时,画面中的蝴蝶、蜻蜓、蜜蜂定格放大,再让学生自主观察小动物的翅膀并找出共同的特点。学生纷纷踊跃发言指出“对称”,教师因势利导,揭示课题。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蕴藏着丰富的探究学习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任由学生去探索发现,教师应有选择地将问题交给学生去探索。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能够突出重点,抓住本质,具有挑战性,具有思维的空间,具有探究的价值。
  四、科学引导,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在展开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更应当注意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把自己变成“探索顾问”,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向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方向引导。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由于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由若干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不一样,这就给学生的探索带来了困难。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习在教师未做任何引导的情况下,有的把圆沿两条直径平均剪成四份;有的把圆剪成长方形,而长方形外面的弧线却不知如何处置。这些现象都说明有时学生的探索没有方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能不能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再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圆形呢?”再经过小组合作,学生成功地把圆转化成了长方形、四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接着引导: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关系?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导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吗?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最终推导出圆的的面积计算方式,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整个学习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合作,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使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五、激励评价,引导学生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也有得到老师和同学赞扬的心理愿望。教师以欣赏的态度来评价学生,是对学生的一种鞭策和鼓舞。要想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提问题并解答的练习:“超市运来120箱果汁,运来的牛奶的箱数是果汁的3/4……”?问题的提法有好多种,即使是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提出“运来多少箱牛奶”这样的问题。因此,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我有意先把机会给这样的学生,并适时表扬,增强了这部分学生的自信。激发起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后,我再适时提出:还可以有其他的问题吗?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积极主动探索,课堂气氛活跃异常,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旦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就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理解转化为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解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为学生提高探索数学知识的机会,拓展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视野,让学生在探索中前行,领略数学的魅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15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