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院校本科生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其历史悠久,内容更新迅速,技术方法先进,并且发展活跃,适合进行双语教学。
  教育部在2001年9月3日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如今8年已经过去了,各地各院校的各学科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双语教学。但是双语教学的发展毋庸置疑受到学校的发展及状况的限制。地方高校由当地政府资助和管理,与部属省属重点大学相比,客观条件都比较落后,在学科建设方面都有一些滞后。
  我们从2004年开始在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地班开展细胞生物学的双语教学。最初双语教学的方式为术语引导型,即用英文教科书和全英文教学课件,用中文讲授课程。但穿插英文的关键学术用语。从2007年开始,我们的教学团队中加入了从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许兴智教授和李静副教授,他们具有采用双语教学必需的英文水平和专业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了完全渗透型的模式,即采用英语教材、全英语授课、英文作业和英文考试的教学模式。在双语教学实践的5个年头里。我们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在此我们将提出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一、学生现状
  
  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差很大,所以双语教学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而地方院校学生入学时的成绩比重点大学要低,总体素质也不如重点大学的学生,所以如果我们盲目采用双语教学来教所有的学生,则无异于揠苗助长。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从全年级120名本科生中根据成绩遴选出来约40名基地班学生。首都师范大学的学生大部分为北京市生源,英文水平普遍比较好。2003-2005级基地班的学生全部都通过了四级。这些为我们进行双语教学提供了条件。而且我们的双语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就业。一方面,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基地班里有不少师范生,他们的毕业去向是北京市的基础教育。而中学生物的双语教学也已在不同程度地展开,作为首都的北京已经出现了海归去中学进行双语教学的新现象;另一方面,一部分基地班的学生在就读期间能赴美、英、德等国家进行交流和留学,不少学生本科毕业后的志愿是申请国外大学研究生院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因此有动力配合教师的双语教学。
  
  二、教学环节
  
  1 教师实力与教学组织工作。从一定程度来说。双语教学的制约因素是教师的水平和素质。教师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我校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实力比较雄厚:许兴智老师和李静老师均从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具有双语教学的实力和能力:印莉萍老师和于荣老师也都有在海外留学交流的经历:团队的教师长期活跃在科研第一线,不仅可以结合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具体生动地讲解生物学知识,培养本科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而且能将他们所了解的。但教科书上还没有记载的最新的知识细致入微地介绍给学生,同国际接轨。尽管如此,大学双语教学的专业性和学术性还是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预估哪部分讲课内容对于学生比较困难,然后总体考虑这部分讲课内容需要用的中英文比例。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教学效果,而不能为“双语”而“双语”,忽视学生掌握核心课程。
  此外,我们专门为基地班的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开设了网络课堂,进行课件的传递和课外的交流(比如上载阅读材料等)。这也为我们的双语教学的开展和巩固提供了条件。我们在学期初始时就将所有的英文课件都上载到了网络课堂。学生输入密码后就可以登录、下载课件,保证了课前预习。上课时,许多同学都是带着打印的课件来上课,并及时记录。课后他们会积极主动地与老师讨论问题。
  同时,我们会有意识地强调生物专业词汇的特殊用法。比如“nucleus”(细胞核)的复数形式为“nuclei”。为方便学生对于英语词汇的记忆,我们解释生物词汇的词根。比如“mitosis”(有丝分裂)的词根为希腊词汇“mitos”(意思为“线”,意指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呈线状)。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记住了这些词汇,而且从更深层次的生物学角度帮学生理解了概念。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发展很快的学科,其新成果不断涌现。我们团队的教师积极参加美国的专业学术会议,将科研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我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的会议上学到了最新的概念和理论,并引入到了我们的教学中。例如我们在“癌症”这一章引入了“CombinationTherapy vs.Monotherapy”(多种药物混合治疗与单一药物治疗)的概念。
  2 使用英文多媒体教学。在课件制作方面。我们引用国外教材上的彩色图片,采用全英文的方式,只在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地方辅以中英文的标注来便于学生理解。同时采用了《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conceptsand experiments》所附的多媒体资料。这些视频内容丰富,使课堂教学图文声并茂。我们还在网上搜索了很多国际名家的讲课资料,这些视频资料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国外细胞生物学教学的生动性。
  从教学效果来看,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的使用使所讲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记忆。此外。出于这些多媒体资源多为英文,使学生不自觉地接受了英语听力训练。我们在课堂上播放录像时,会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听关键词汇,这有利于学生吸纳先进的教育资源。同时我们会将这些视频资源上载到细胞生物学的网络课堂上,有助于学生温故而知新。
  ’
  3 组织学生进行英文讨论。在双语教学中,我们依然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与每次的课程相配合,教师从Cell等期刊中的文章挑选了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前布置学生小组讨论,要求他们在课上用英语做presentation,然后其他的同学可以用英语提问。这样的实践有助于学生掌握国外的最新科研成果,拓宽他们的专业背景知识。比如我们在讲授有丝分裂时。使用的讨论资料为2007年的Science论文《DNAdouble-strand breaks trigger genome-wide sister-ehromatidcohesion through Ecol》。本文的实验方法使用了Lacl-LacO系统,使学生复习到了生物化学中学到的操纵子概念;用GFP定位的方法检测细胞中cohesion的存在,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有丝分裂这一章中学习的cohesion的概念;发现cohesion的形成与DNA损伤有关,揭示了细胞形态与基因组受到的应急反应有关,这一概念是教科书里完全没有的。这三个层次的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课前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完成的。此后这一小组的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讲述给学生听,也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兴趣。不仅形成了教学的良性互动,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原来凭自己学过的知识已经足以读懂一篇Science论文。
  
  三、对外交流
  
  虽然首都师范大学是地方院校,但我们充分利用地处北京的优势,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国际交流模式积极拓宽与国外高校进行交流的机会和渠道。我们采取“请进来”的策略,先后十余位国际知名学者来做讲座和报告,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不仅加深加宽了细胞生物学教科书上的知识,还了解了实验室里正在发生的“真正的”细胞生物学。从我们的统计结果看,基地班的学生考研率逐年提高,直接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也逐渐增加。可以看到我们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了解世界科技最新成果的速度,同时也加快了我们高校高层次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同时,我们还采取送出去的方法,包括由德国DAAD资助的与德国Tubingen University互派交流项目,以及赴美国高校实习项目。报名的学生相当踊跃,研究的方向有植物细胞生物学以及细胞骨架等。这类实习项目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批基础理论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外语流畅的人才。学生在接触到科研前沿后,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他们的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基础。
  
  四、思考和问题
  
  目前,我院对用英文教学的工作量按1.25的加权系数计算,从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热情。但从长期来看,还是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第一,虽然我们的团队成员多有留学背景,但现在生活在非英语环境,英语水平也会退步。学校或学院应加大力度资助现有教师进行英语交流或出国交流。并建立激励机制。第二,校内应定期召集双语教师交流体会,取长补短,讨论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双语教学是我国的重点教育改革方向,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保证我校的“教学质量双推工程”和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通过近几年教学团队的实践和努力,贯彻双语教学的精神。教学同行并做到了“双赢”(win-win)。我们总结自己的经验,与各位同行共勉:“双语是把双刃剑,教学相长是关键。教学同行很重要,职场留学两优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2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