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白宗龙

  〔关键词〕 语文教学;新课标;多读
   多写;训练;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60―01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绝大多数教师在实践新课程新理念的同时,也在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如,“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训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等。究其缘由,是因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它仍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在钻研新课标、实践新理念的同时,坚持遵循这些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在实践语文新课程新理念的过程中,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
  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多读多写所表达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也被无数事实证明是正确的。但多读多写不是培育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培育语文素养的途径很多,如观察、体验、调查、访问、搜集资料、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因此,在应用多读多写这一语文教学规律时,要避免用它取代培育语文素养的其他途径。
  二、训练,有效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训,是教师的事,教师的讲、读、指点、教导就是训;练,是学生的事,学生反复、多次的操作就是练。只有把教师的训与学生认真的语文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称为训练。训练,不是繁琐的讲解,也不是死记硬背,更不是题海战术。叶圣陶先生的训的核心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主张教学时,“见不到处给他们点说,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对训的表达是:“相信学生有自己学习的能力,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尽量发挥自学的能力,方法就是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条件,包括图书、仪器和种种实物,也包括教师的诱导、启发、讲解和检查”、“教育就是诱发学习者的积极的、主观的努力。”上述有关训的含义,对教师训的要求和新课标精神是一致的。新课标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中有个重大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练。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练,练“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练独立的阅读能力,练积累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引导学生练“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练“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的“训”,就是要创设互动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练“听与说”,练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三、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求知
  循循善诱最早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循循,有步骤的样子。循循善诱就是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去学习。孔夫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发明人,他非常注重循循善诱,目的是让学生既能比较顺利地接受新的知识,又能始终保持求知的欲望。孔子的有步骤教学始于学生的“愤”、 “悱”状态,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从学生想弄懂却无法弄懂、很想说清却无法说清的时候开始,然后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去弄懂、去说清。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也会使顺应变得比较容易。这就是循循善诱在建构主义中的意义。在新课程背景下,受到推崇的“突破法”教学模式,从“确定突破点――了解突破点――理解突破点――深化突破点――延伸突破点”的程序安排,可以看出也是遵循一定的教学步骤来进行的。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需要新理念,也需要教学常识。实践新理念,才能使教学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两者缺一不可。同时,新理念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在被教师逐步接受的过程中也会逐步转化为教学常识,更新的理念也会随着社会的需要、教学的需要而产生,语文课堂教学也会因此永葆勃勃生机。
   编辑:郭裕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0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