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探析及分层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玲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性质的特殊性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带来了诸多困难。本文从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常见现象入手,对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相关理论和自身教学实践,参照学生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自我控制欲、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成4个层次,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分层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信息技术课已深入走进中学课堂。作为一门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目标。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来说,有效教学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双方密切配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然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外加其教学环境的特殊性,诸多的主客观因素制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甚至有很多老师会陷入这样的困惑:信息技术课过多的不确定因素导致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毫无教学有效性可言。作为一线教师,课堂就是工作的场所,教学有效性就是工作的质量。本文谈谈如何让有效教学落实到信息技术课堂。
  
  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常见现象
  
  现象一:教师在台上演示操作或要求学生自由练习时,学生不能抗拒周围事物的吸引,玩网络游戏、看电子小说、随意网页浏览等等。并且这种现象就像是传染病,影响着周围的学生,旁边的学生看到后也要不顾批评“过把瘾”。
  现象二: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发呆、无所事事或做其他学科作业。课堂布置练习不做或不交。
  现象三: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很多时候通过上机操作、小组交流等途径进行学习,但小组讨论常常演化为小组聊天。面对电脑这一“保护屏障”,搞小动作,离开座位去观赏其他同学的成果或聊天等等,难以控制。
  
  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因素剖析
  
  引发课堂教学管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主要集中以下几点:
  1.学科地位和人们观念引起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中考压力,很多家长对计算机和网络又有抵触情绪,这使得学生从根本上缺失了认真学习的态度,学习动机较弱,故而把其当做放松心情的课堂。
  2.学生起点不同引发的问题
  学生学习基础、兴趣、态度等素质的差异,常造成好学生吃不饱,教师的过多讲解不仅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更是逐渐滋长自以为是、不求进取的思想,养成懒懒散散的习惯。而学困生认为进度太快,自己无法跟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越学越差。
  3.学科内容和特点引起的问题
  现在流行“网络游戏”、QQ等,学生对这些都非常入迷,一有机会就干。而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是以实践操作为主的,也无法避免网络教学,于是课堂教学管理的矛盾无意中就显现出来了。
  
  分层应对策略研究
  
  面对引发问题的众多主客观原因,为构建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我们会采取较多的教育教学策略来应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建章立制,明确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努力营造教学氛围;加强自身教学能力,提升教师魅力;巧妙设计教学任务,激发学习动机等等。然而,要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我个人认为,最关键还是在于发挥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
  我们教师在促使这种转变的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很多,但放在我们面前的根本思考问题是:在众多策略选择中,我们如何针对学生实际采取最为有效策略的?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学习习惯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只有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找到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才能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很好的激励,使其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实现差异的发展。
  参照学生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自我控制欲、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一般将学生分成以下4个层次,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1.学有余力型
  这类孩子具有较厚实的学习基础,课本内容对他们来说相对简单了些。他们身上往往同时拥有浓厚的学科学习兴趣和较强的实践探究能力。若不采取对策对其“加餐”,时间长了会慢慢磨失掉学习兴趣,并受环境影响,课堂行为难控。故该类孩子的的策略主要集中在如何保持其强劲的学习动力即可。一般不需花太多时间在学法指导上,也不用教授得特别仔细。个人常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三:
  (1)一般在接收新学生的第一节课,我会要求每个孩子对本学科学习情况作详细的填写。在反馈信息的梳理中,我第一批重点关注的人员就包括“学有余力”型的。信息技术学习的具体领域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所以我会迅速加强对学生个体的了解,明确其个体特长和需求,以便对症下药。
  (2)在课堂教学中,我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异步教学法”――拓展自身知识广度和深度。适当时候还采用 “兵带兵”方式,激发其个人荣誉感。
  (3)最大限度争取和创造省市区各级各类比赛参赛计划。这是促使个人成长最好的良机,也是最大的激励政策。这类型学生,只要有明确目标,就会不懈追求。
  2.中规中矩型
  这类孩子的学习基础好、中等、较弱,但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认真乖巧。所以,课堂行为不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如何提升其学习品质,保持更为长久些的学习动力是关键。针对措施有三:
  (1)优化任务设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从不同方面有效设计教学内容,设计的任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增强学生执行任务的趣味性。
  (2)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总量和内容的难度系数,让他们能够尽量学的“充实”。
  (3)侧重于学法指导,因势利导,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3.得过且过型
  该类学生的学习基础也参差不齐,但其共同特点是:学习效果均差于其学习能力的预期效果,学习效率低。他们统一的口号往往是“及格就行”。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动机不强,易受环境影响。所以,课堂上听讲不认真,练习马虎,行为约束性差,往往沉迷于游戏等等。这类学生的处理是提升整个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与家长、班主任老师密切联系,努力转变其学习态度。树立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明白信息技术课程对自己的意义。
  (2)课堂中间通过学习方式改变,课堂提问,甚至于眼神、表情、语气等一切教育手法,密切关注并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想办法让他们坚持。
  (3)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注意启迪学生灵感,增加成功机会,唤起学习兴趣。对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任何成绩,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愉悦感中,增强学习的信心。
  (4)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4.自我放任型
  该类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并且成绩、评价对其均无多大刺激性,家长对其学业及行为或放任或毫无办法。其课堂教学行为散漫,学习动机极低,处理不好会给课堂教学造成巨大影响。所以,对其管理的首要问题即解决课堂行为管理。常规做法有三:
  (1)教师做到自律,在课堂中带头不做任何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人格与课堂要求上与学生完全平等,起模范作用。
  (2)建章立制,加强学生课堂行为的约束力。第一节课就明确规范学生课堂行为,为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可让其共同参与制定,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和处罚规则。在制度执行的初期阶段,教师要严格观察、记载、考核、奖惩措施实施,对学生行为进行强化刺激,从而帮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屏蔽和监控等技术加强对学生机的管理。
  以上的措施,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很多时候很多方法还是要根据学生个体实际综合采取的。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出现个别问题行为是难以避免的,只要我们透彻分析引发问题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规范学生行为,优化教学环境,改进自身教学,问题是可以减少、控制的。
  
  参考文献:
  [1]吴胜伟,吴春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探析及应对策略.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
  [2]姚俊华,刘罡.中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4)
  [3]魏欢.信息技术课堂纪律探究.新课程,2010(2)
  [4]吴亚军.用分层教学策略构建和谐信息课堂.吉林教育,2010(2)
  [5]阮炳海.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落实有效教学的探索.中小学电教,2010(1)
  [6]王国太.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中小学电教,2009(10)
  [7]刘成.如何结合学生差异性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考试周刊,2010年第11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2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