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教语文感知“四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晓琳

  “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特别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忽视美育就会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而现阶段语文教学中较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缺乏在典型形象中领悟艺术作品深刻内涵的能力,他们往往抛开形象感知和情感体验来抽象理解作品内容。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最大限度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呢?
  一是重感悟――紧随形象美。美离不开形象。高尔基曾经说:“文学是人学。”所以,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须伴随对形象的感悟。教师应“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伟大的悲剧》中,茨威格笔下的“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着”的斯科特及其队友,为了祖国的荣誉,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南极探险行列中,虽然葬身冰原,但他们那种为祖国荣誉勇于献身的精神,敢于冒险的科学探索欲望让人肃然起敬。在课堂上,笔者重点分析了这些人物形象的美,在浓烈的课堂气氛中,他们高尚的行为和伟大的精神感动了学生,使学生深有感慨,并纷纷对照自己平时的行为进行自我反思。
  二是启想象――打开意境美。“想象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感世伤怀,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原本是草长莺飞的三月,京城里却杂草遍地,民不聊生,连娇弱之花亦在为国都的残破落泪,形只影单的鸟儿发出阵阵哀鸣,像是在为失散的家人担忧……这合理的想象融人了学生对诗的重新解读与诠释,让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更能进一步领悟到诗歌的精髓。
  三是细推敲一掌握语言美。有位文学大师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由此可见,对精美语言的推敲是多么重要。一是推敲点睛之笔。精美的文章常有精妙的用词。所以,推敲文章的遣词造句,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方法。如朱自清《春》的开头写得很生动,其中的“钻”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小草在不被人察觉的情况下,争先恐后冒出头来感受春天气息的情景;“朗润”一词形象地写出山的色彩明亮;“欣欣然”一词把大自然久睡后初醒时那副慵懒的模样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这些词语都需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推敲。二是推敲精彩篇章。富有震撼力的语言常常依靠整齐优美的句式来表现。如《安塞腰鼓》一课,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把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针对这类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充分回味其精彩描述和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四是强诵读――体验情感美。阅读是加深情感体验的有效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如何通过阅读来体验文中的情感美呢?首先,可以进行范读。特级教师杨丽娜说:“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孩子从中得到的东西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因此,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其次,可以进行仿读。听了教师的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进一步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最后,还可以进行品读。用边品味边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3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