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羌族民歌的历史与现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由于受历史、地理、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熏陶,羌族民歌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浓烈原生态气息而传承至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罕有艺术瑰宝正面临失传绝唱危机,亟待政府和社会予以关注和保护。
  关键词:羌族民歌 艺术特色 危机 建议
  
  一、羌族民歌的历史
  羌族民歌又称多声部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史上最古老的唱腔之一。由于其具有强烈的原生态特色,加上富有历史和传奇色彩,被列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致总结起来,流传至今的羌族民歌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情歌,主要为羌族青年所唱,特点是善用比喻,男女对答,以此表达互相之间的爱慕之情。二是山歌,主要为长年居住在深山老林中的羌族人在劳动或休息时所唱,流传广泛,数量很多。如割麦时、赶牛耕地时,上山割草时,均有民歌流传。据考证,在传统唱词中,诉说困苦生活和不幸命运的歌比较多。1949年建国后,羌族人编唱了许多新山歌,有的婉转优美,有的起伏跌宕。三是风俗歌,包括婚嫁歌、酒歌、耍山调等。四是时政歌,是表达羌族人民对旧社会政治生活的一种态度,也诉说羌族人当地统治者压榨下的生活,反映他们政治上的理想及奋斗精神。五是酒歌,是在节日期间按羌族传统习俗,用“咂酒”宴请客人时,由主客轮流演唱的歌。节奏徐缓,曲调高亢。六是劳动歌,种类较多,有犁地歌、收割歌、打场歌、撕玉米壳歌等。有的节拍规整,接近于歌舞曲;有的节拍自由,近似于山歌。
  总体上说,羌族民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唱词结构和调式独特。羌族民歌的唱词结构有四言、七言诗体两种,四言诗体较常用。采用调式以羽、徵调式为主,多用五声、六声音阶,偶尔也有用四音音列或七声音阶的。二是表达方式多样。羌族民歌在表达的时候,不受场地限制,无论在田间还是山上,在野外还是家中,都能听到羌族人在唱歌。三是语言丰富。在语言的运用上,有的含蓄、深沉,有的生动、形象,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抒情,有的伤感。充分运用了语言中的音、律规律,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四是表现手法多样。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情感,表现朴实、自然、勤劳、勇敢、聪明、智慧、幽默等的精神风貌,羌人还在民歌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如比兴、烘托、白描、铺陈等等,不一而足。
  二、羌族民歌的现状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固守了几千年传统的羌族聚居地也受到了外来经济文化的影响甚至侵袭,他们的聚居地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和独立的社会结构,流传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羌寨,也在逐步接受现代化的先进生产技术,原始的集体劳作正逐渐减少。民歌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正在逐步瓦解。
  大多数受了时尚和流行元素影响的羌族年轻人也不甘心一辈子守在信息闭塞的羌寨,纷纷走出深山,外出学习、务工。尤其是“80后”“90后”,早已不再热衷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而是更倾向于大众化的、时尚的流行音乐。
  此外,由于羌族又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那种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受到巨大挑战,真正的民歌继承者越来越少。这一流传数千年的文化瑰宝正面临绝唱危机。
  更令人惊心的是,“5・12”汶川大地震也让羌族文化尤其是羌族民歌遭到打击。地震中,一些知名的羌文化研究专家、民歌研究专家、羌笛吹奏传人不幸遇难。这些人的离世,无疑给羌族文化尤其是民歌的抢救和传承带来困难。
  三、几条建议
  为了充分保护和利用羌族文化资源,把这一罕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好地保留下来、流传下去,最终促进羌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政府和社会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与当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经济政策体系和法律保护体制,重点加强对民歌的保护,为这一艺术瑰宝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的保障。二是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羌族民歌艺术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三是建立完善奖励机制,投入必要的资金,对传承羌族民歌的人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四是根据实际情况,将羌族民歌适当植入当地中小学教材中,从娃娃抓起,保障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世代流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50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