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等基本要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必须围绕基本要素的系统整体创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三维”属性、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从学校的中观层面设计一个模式创新构建总体框架。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作者简介]刘永宽(1970- ),男,云南建水人,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秦玛(1959- ),女,安徽合肥人,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云南 昆明 650031)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4-0022-02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等基本要素。其中,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或学校、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决定因素,是对人才培养的质的规定,主要包括人才根本特征、培养方向、培养规格、业务培养要求等内容。培养制度是指在制度层面上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培养过程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制度的规定,运用教材、实验实践设施等中介手段,以一定的方式从事人才培养活动的过程,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等。培养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指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各基本要素所进行的系统性、整体性教育教学样式和运行方式的制度与机制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是指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和特点,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等要素进行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与机制建设。
  一、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存在的问题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高职办学方针指导下,通过近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已初步摆脱了学科教育模式的羁绊,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初现端倪,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基于职业分析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逐步得到落实,产学一体、教学做有机融合的培养制度逐步建立。但是,由于存在地区差异、升格院校较多、理论系统研究和指导不够、认知能力不一等原因,造成了我国高职教育人才模式在创新构建的实践中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局面,许多院校只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某一要素或某一环节的创新构建,而忽视了模式创新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求,若不及时地加以指导和调整,势必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产生片面的导向和影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模式创新构建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认识
  许多院校由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各基本要素缺少系统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创新构建中也就出现了“支离破碎”“顾此失彼”的情况,相当部分的院校把模式创新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单一的课程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某一要素或环节上,致使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受到破坏。
  (二)人才培养目标有倾向单一化的趋势
  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规格要求是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在打破学科式教育模式后,高等职业教育突出了应用能力的培养,但许多院校片面的理解为,突出应用能力就是简单地加强实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即可,在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的同时,忽视了其教育性和高等性,结果造成知识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不能有效提高,技能无法有效突出的问题。
  (三)培养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
  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双师结构”不合理,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过低的问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实训教学还处于一种浅层次和松散性的状态,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大多还没解决制度化、系统性、规范性的问题。
  (四)培养过程需要进一步规范
  首先,缺少专业建设规划,存在专业建设同地方经济或产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问题;其次,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普遍存在前后逻辑不一致、忽视专业课程知识系统性设计、忽视专业实训课程系统性设计、忽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系统性设计等问题,从而导致了岗位动手能力较强,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素质难以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情况。
  (五)培养评价主体单一
  校外评价以上级主管部门的政府评价为主,校内评价以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校外缺少企业和社会参与的评价,校内的学生评教、教师评教及日常教学监控体系等制度还有待建立健全。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围绕“基本要素”进行系统、整体的创新构建
  1.培养目标的创新构建。围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学校应以校训或院训建设的形式凝练出简明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其次,应按国家教育方针和高职办学方针的要求,确定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
  2.培养制度的创新构建。首先,制订和实施好专业建设规划;其次,制订和实施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再次,建立健全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教学的长效机制。
  3.培养过程的创新构建。首先,在职业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对专业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和开发,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内容,这是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区别于学科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最大特色所在。其次,制定和实施好课程建设规划。再次,建立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实现机制,建立有效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体系。
  4.培养评价的创新构建。建立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多证书的培养评价体系;建立完善教务部门、督导机构、专业教研室等多层次,主管部门、学校、学生、教师、用人单位等多主体,教前准备、教中实施、教后总结等全过程,教评学、学评教、教评教等多方式,传统评价和现代技术手段评价等多手段相结合的培养评价体系。
  (二)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三维”属性
  “高等职业教育”准确表达了教育、职业、高等三个属性的内在要求。
  1.教育性。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必须区别于单一的技能和岗位培训,必须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更广泛的适应性。
  2.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当中的职业教育,要求培养的人才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需要,符合职业岗位群或岗位的要求,要有突出的能力培养目标,具有岗位适应性和针对性。
  3.高等性。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它有别于初级和中等职业教育,其高等性高在知识更为系统、能力更高更系统、素质更高更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适应的广泛性更强。高等职业教育的“三维”属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必须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必须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首先,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的要求。其次,课程设计体现“两个针对性”和“两个系统性”,即针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广泛适应性,基础课程设计要系统,体现知识的系统性;针对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实践课程设计也应系统,体现能力的系统,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是实践课程的核心课程。再次,体现实践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双基地”建设条件与实践教学,即以专业为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按工学结合的要求,建立起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有紧密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保持在1∶1左右。最后,建立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教师队伍体现“双师结构”的要求,专任教师体现“双师素质”的要求。
  (四)从学校的中观层面设计一个模式创新构建总体框架
  每所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各基本要素,从学校的中观层面设计一个模式创新构建的总体框架,指导各专业和院系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整体创新,而各专业在总体框架下结合专业特点进一步深入创新构建各自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中观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总体框架的设计,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见文末表。
  
  [参考文献]
  [1]马树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普林林,董兴.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董兴,普林林.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4]王兆锋.林业职教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28).
  [5]张雷.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0(16).
  [6]冯晓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0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58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