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型学习;整合;主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3—0032—01
   高中阶段的学生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浮躁,压抑等状态,这是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明显表现,在传统的高中教学中,往往把学生的这种心理健康问题看作是一种病,咨询心理医生,对学生进行开导是常用的对策。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整合在一起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高中心理教育中得到更好的突出,实现学生的自我反思,这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最终目的。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倾向于学科化
   目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倾向于学科化,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作为一门课程存在的,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倾向于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主观化。学科化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误导了教师的思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实际发展的结合,难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内容,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活动可以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是教师在创设情境,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总是自己先设计好活动,学生跟着步骤走,这种模式虽然开始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长时间处于这样的模式中学生会感到被动。高中阶段的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完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与高中生的实际发展已经不适应了,学生更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了解和探索心理健康知识,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主动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1.合理运用研究性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掌握研究方法
   在传统的高中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中,教师更多的是讲解教材上的内容,这种教学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过于表面,转变教学模式,将研究性学习资源运用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为他们的自主探讨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性学习资源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收集和查阅的资料,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小组研究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明确心理教育的主题,学生根据这个主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每个同学都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很大程度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比如针对“家庭环境不好会不会造成学生的自卑现象?学生们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搜集各种资料来证实自己的观点,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利用心理活动课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教材内容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心理活动课,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更加深刻。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对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有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开展“高中生该不该追星”这一心理健康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学生们比较熟悉的选秀节目入手,组织学生展开有关“追星的利与弊”辩论赛,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的思想,他们在辩论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想法,教师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心理。随着辩论的深入,学生需要将所学的心理知识运用到辩论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价值得到突出的有效途径。心理活动课让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提升,学生能够从活动中体会到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体会。
   3.运用主题探究教学方式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
   主题探究方式让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更加明确,学生也能从不同的主题中探索和体会心理健康知識,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完善。当然主题的确定需要遵循学生的意愿,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明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确定奠定基础。引导学生搜集与探究主题相关的心理知识是最常见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更好的拓展了学生的探究视野。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得到了有效的突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高中阶段地学生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完全,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传统的以教材内容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了,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整合在一起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能更有效地促进高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完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6867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