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向思维训练,让习作个性飞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长期以来,小学生习作的思维总是受习惯思维定式的束缚,他们总是不自觉地以静止、孤立、绝对的观点去生搬硬套或模仿照搬老师讲的习作思路。写出的习作题材雷同,语言贫乏,谈不上有个性特色。
  反思习作教学,从审题立意到选择材料,都统一指导,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为了改变这一教学模式,必须从打开学生习作思路入手。从单一训练转向多向思维训练,扩展学生思维空间,这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逐步做到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一、多方面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长期以来,学生为什么怕作文?其原因就是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作文“源”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参与生活实践,充实作文素材。要把培养观察兴趣,提高观察能力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落实。有计划地引导和训练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多观察社会,多观察大自然,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景和物;多参与学校、家庭、社会开展的有益活动,多参与实践、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发现大自然的新气象、新变化;发现社会中的新变化、新风尚;发现生活中的新人新事……
  训练学生多写观察日记,多读课外书,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为习作积累更多素材。有了丰富的生活,才会有丰富的形象思维,有了丰富的生活实践,才会让许多新的信息进入学生的大脑,产生新的思维,新的认识,才会生发新的联想,最终才能解决学生的“无米之炊”。
  二、多角度訓练,审题立意求新
  反思我们的习作教学,指导学生审题立意,往往统得过死,教师的指挥棒无意中把学生引入了“死胡同”。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思维受缚,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作文,没有个性发展的空间,这种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的习作指导必须彻底改变。
  习作指导要从打开学生思路入手,扩展学生思维空间,从单一训练转向多向思维训练。要充分利用儿童富有幻想这一有利因素,让学生审题立意时,异想天开,寻求与同学不同的角度作文,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写同一事物,同一景物,可以有不同的立意,写同一人物,写同一活动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写,训练学生一题多解,一材多意的能力。
  如写人系列中,要求“写写我自己”,除了常见的《说说我自己》《这就是我》之外,许多学生开动脑筋,多角度想问题,以拟物法写自己,比如《我是一条“虫”》《我是一朵什么花》,还有的以第三人称写自己,比如《对面的男孩看过来》《镜子中的她》等,学生不受思维定式的束缚,放手写,大胆作,写出的作文新颖、独特。
  三、变换角度训练,学会选材求新
  学生习作,选材面窄,有的是重复选写过的材料。其原因是没有拓宽学生的选材思路。教学时,要从打开学生选材思路入手。怎样选有用的材料,怎样选新颖的材料。训练学生多角度选材,训练学生变换角度选材。疏通思维渠道,扩展学生思维空间,把学生引向多向思维。
  如指导学生写一件值得回忆的事。首先,扩展选材空间。可以选在学校、在家中、在路上,或在其他地方自己所看到的,亲身经历过的事;再要求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回忆,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十件以上自己做过,或看到、听到的事,作为选择材料的范围,开拓学生选材思路,激活学生思维。这样训练,挖掘了学生选材的潜力。学生列举了许多事例:有“高兴的事”“伤心的事”“烦恼的事”“后悔的事”“生气的事”“讨厌的事”“难忘的事”“委屈的事”“内疚的事”“令人不安的事”“令人哭笑不得的事”等等。大部分学生能列出十多件自己经历过的事。选材开放,立意丰富,思维活跃。从训练中,学生体会到写作文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有写不尽的材料。然后,要求学生从这些事例中选一件最新颖、最有意义、印象最深刻、最值得写的事来写,学生很快就选定了有用的材料,确定了写的内容。
  这样多向性训练,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鉴别、比较、筛选,更容易生发联想,习作时就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增强了学生写作的灵感。
  四、读写结合,学会表达求新
  阅读是吸收,而习作是表达。只有吸收得好,贮存得多,才能更好地表达。为了提高习作的教学质量,要做到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①了解作者怎样拟题;②了解作者怎样用词准确,怎样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③学习常用的构段方式;④学会段落之间的过渡;⑤学习用不同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⑥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思路、特点、方法进行写作的训练。做到读写训练同步,以读促写。
  在读写结合训练中,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习作知识、方法、技巧。在训练中学会表达求新,达到用词准确,造句通顺,段落清楚,言之有序,使习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运用,创新表达,学生才会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促进学生习作创新,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在多向思维训练中,让学生张扬个性,最终形成个性化作文。
  编辑 谢尾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