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总结了应用型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结合我校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改革做法,通过转变大学生就业观,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操作、能落地的创新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制定提升教师创新与创业教育能力制度等方面的措施,并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创新创业 课程体系 协同育人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4-0024-02
  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教育必须服务人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关系国计民生,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是适应新经济、实现科技从跟跑到领跑转变、实现民族复兴对人才的需求,也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实现与世界接轨的需要及提高就业率增长点的本质所在。
  1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现状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启起步晚,1989年提出创新教育[1],2002年国家教育部依托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创业教育改革试点[2,3],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清华大学的学者提出“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构建理念[4]。2015年国务院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制定并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主要任务和措施;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本质要求和本义,并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继续落实2015年36号文件指出的9项改革任务,并着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三方面工作。当前“双创”教育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要抓手[5],各高校纷纷开展教学改革,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但仍然缺少行之有效方法。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般通过采取建设创新基地、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企业家进校指导、依托學科竞赛等形式开。大学生缺少创新与创业的基本理论和途径,高校一般将创业创新课程列为选修课程,一般以听讲座或者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技竞赛等为主,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6],指导力缺乏,参与学生面小,吃小灶现象普遍。理工科类大学生对于规律性的东西更感兴趣,新创业教育没有建立统一、科学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没有效破解。
  2 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为适应新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近十年团队在地方院校双创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从转变教学观念入手,营造有利于创新机制及良好环境,整合与构建适合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教师专业技能等,将创新创业理念、方法与手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维度立体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了教育应有本义,具有一定示范作用。采取的措施及做法如下:
  2.1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工科类大学生具有严谨做事方法,具有严谨的思维习惯,缺少创新意识和胆识;另一方面,工科类大学生就业相对容易,且传统的思想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等单位受学生和家长的亲睐,导致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学院通过对大一新生开设创新周、专家讲座和学生创新社团活动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等,培养大一新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创新周给学生自己创意、假象尝试的机会,展现创新潜能;通过创新创业典型讲座激发创新创业激情,树立更高的就业目标;通过创新创业社团活动,使他们感受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开发个人潜质、展示自我。将科研思维融入课堂, 鼓励学生早进实验室,使大学生尽早参与科研过程,培养从事科研活动的兴趣。
  2.2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通过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工程中心、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等,形成利于各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实践环境;积极举办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通过比赛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展现自我的平台,激发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另外,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学院制定了《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施意见》《大学生创业实践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定了符合个性化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制定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置换以及允许休学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形成了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2.3 构建多层次、可操作、多类型、能落地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侧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通过将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各专业课设置了创新环节,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形成立体、多类型、能落地、可操作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围绕“要我学”向“我要学”和“教我会”向“我会学”转变。实施系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如项目驱动教学法、课后导学、跨学科选课、学分置换等,利用网络资源,发挥个性化学习,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2.4 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及主动性
  为满足创业创新教育对教师能力的要求,采取全员参与、专兼结合、重点培养方式,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能力;聘请各行各业专家及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通过开展专门培训、老带新、传帮带等形式,依托岗前培训、课程轮训和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等举措,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改革教师考核与评聘制度,对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比赛的指导教师在在评职、定岗等方面给予倾斜,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2.5 大力推进协同育人
  通过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解决目前地方高校办学封闭、同质、效率低以及优质办学资源相对不足等问题,使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促使高校积极主动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形成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导向。学院与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中油集团吉林石化公司、中国移动吉林分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广泛吸引社会优秀资源,促进产学研用有效紧密结合,更好地为区域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學院通过与美国康奈尔学院开展联合办学,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教育。
  3 结语
  学院多年来在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方而做出了改革和实践,涌现出了吉林省梦之梯科教仪器有限公司、吉林欧科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一批毕业生创业成功的优秀企业;学生电子竞赛、智能电动车比赛、机器大赛、物联网+大赛等有关赛事中表现突出,近3年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8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2项;实施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得到专家及社会认可,多次被《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并有力支撑“基于工程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2018年吉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多次参加全国创新创业论坛做报告交流。
  参考文献:
  [1] 周睛,文瑜.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8:170-171.
  [2] 基于OBE理念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高教学刊,2018,12:38-40.
  [3] 刘德君,段慧达,白晶,等.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7:15-16.
  [4] 李双寿,李乐飞,孙宏斌,等.“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111-116.
  [5] 刘涵,弋英民,焦尚彬,等.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22:147-149.
  [6] 杨丹,李鸥漫.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6,6:95-97.
  作者简介:陈广大(1982-),男、辽宁大连,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控制及嵌入式系统、创新教育。
  通信作者:刘德君(1971-),男、辽宁庄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自动控制、高等教育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2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