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办高职院校《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针对当前企业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课题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原则,提出了“民办高职院校《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探索”。针对当前教学内容落后、方法手段单一、教师队伍弱、考试模式流程化等问题,结合我校具体情况,通过重新修订课程资料,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建设多元化考核制度等手段,探索一套具备机电特色的教学模式,端正学风培养自学能力,锻炼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民办高职  教学改革  课堂服务小组  多元化考核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8.001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旨在培养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应用和维护生产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1]。《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是专业体系中一门承上启下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同时也是专业基础课程,是电机学、工厂供电、电机拖动基础三门课程的有机结合。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同时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岗位职业素养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因此,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意义重大。
   一、课程现状及改革必要性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推行项目式、任务式教学,在教学环节上多采用“讲、演、练、评”的模式,虽将课堂延伸到实训室,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教学内容模式化,与实际生产脱节,与职业标准相去甚远,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不能学以致用。
   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致使学生仅会模仿教师搭建电路,不能主动思索和创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不懂电路设计,甚至不会读图;且大部分学生调试以及故障分析、排除能力极差,这与高职院校应用性、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相悖。
   3.部分从事该课程的教师多是缺乏实生产、操作经历,教学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3]。
   4.现阶段课程考核模式多为流程化,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无视考试。
   二、课程建设和改革
   (一)重新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了一套规范、科学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训指导书、电子教案等。重点整合了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演示性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型、應用型项目,根据实训性质将其分成5个模块。
   模块1:基本控制电路。该模块主要包括电机的认识,低压电器元件的认识;接触器点动、长动控制、多地控制、时间继电器控制电路5个基本实训项目。模块2:综合控制电路。该模块主要包括顺序控制电路、按钮、接触器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自动往复循环控制线路4个综合实训项目。该模块是在模块1基础上融合演变而成,也是常见的经典控制电路。模块3:降压启动电路。该模块主要包括接触器、时间继电器控制Y-△降压启动控制电路2个实训项目。降压启动是本课程中的重要章节,也是实践中应用较多的一个知识,本模块选择两个经典的启动电路进行讲解。模块4:典型电气控制电路分析。该模块主要包括C620-1型车、Z3040型摇臂钻床的电气控制线路的分析2个实训项目。通过对车床电气控制线路工作原理的分析,锻炼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模块5:电气控制电路设计与调试。该模块包含两个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设计要求独立完成元器件选型、电路图设计、布局安装、调试,运行,以及完成实验报告。在此过程中,不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专业素养、工程意识,而且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模块1占最终考核比重的30%,其中每个项目为6%;模块2为20%,每个项目为5%;模块3为10%,每个项目为5%;模块4为20%,每个项目为10%;模块5为20%,每个项目为10%。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1)学校2016年斥资建设机电一体化综合职业技能实训基地,购买了MPS模块化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训系统(8站)、数控车/铣综合实验考核实训台、数控机床电控与维修实训台等设备供教师学习,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2)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省、市专业相关技能大赛,通过赛前准备及赛事规范性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并积累技能大赛经验;(3)每年分批派遣教师利用寒暑假参加国培、省培、企业顶岗实践,不但通过学习企业新技能、新知识、新工艺,提升了自身综合技能还能直接从企业获取信息反馈,推动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4)通过招聘,从企业引进实践经验丰富、职业技能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促使应用型和理论型教师相互学习、提升、转化,优化了高职教教师队伍结构,从而实现建设“双师型”教师的目标。
   (三)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1.“课堂服务小组”教学模式推行。“课堂服务小组”模式,实行班长负责制。小组包括工具管理员、协调员、技术支持。各成员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前提下服务班级。经过3个学期试行,该模式已逐渐成熟、完善,不但减轻了教师工作量,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更是锻炼了学生的学习、组织、沟通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责任感,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使不同程度学生都能从课堂学到一定的东西。
   2.结合学情改变教学方法。①旧课巩固。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差,学习习惯不好,课下无复习意识,此种情况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常常是上次授课内容,下次上课学生已忘光,如不复习,整个学期下来,学生掌握的知识几乎为零。借鉴以上前两学期的教学经验,将旧课复习作为课程设计的必要环节。鉴于以往教学经验,将旧课复习作为课堂设计必要环节。②全员参与。通过3个学期的观察发现,我校学生听课率并不高,学生课堂玩手机、说话、睡觉现象屡禁不止,这已成为每个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情。此现象虽与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个人魅力密不可分,但笔者认为,此现象在很大程度是因为教师没能将大部分学生带进教学活动中来。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提问、演板等方式,就能很好的改善此情况。如在复习环节,挑选学生绘制元器件符号后,另找学生对该生答案进行纠错。此举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以及对易错点理解和掌握。③现场操作,理实结合。本课程实践性强,因此要将理论讲解与实操过程相结合。如讲解交流接触器工作原理时,单纯使用多媒体演示交流接触器结构及动作顺序,大部分学生一头雾水,似懂非懂。如理论讲授后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细致、认真观察其动作顺序,学生才真正理解掌握。④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如“起保停”电路新课导入时,提出“点动控制电路中,如操作人员松开点动按钮,电动机仍会转动吗?”“若要按下按钮电动机起动,松开按钮电动机仍能保持转动,电路将如何改动?”“该电路中电动机能停止转动吗?”“如何使电动机停转?”通过一系列任务,将学生引入问题情景中,当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结合学生答案,引导学生重新分析任务,验证问题是否解决。    3.积极申报校级技能大赛。为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方便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了QQ群,课下通过群上传学习资料,包括:学习软件包、讲授型网络视频、課程课件、学习网站。学生可随时通过网络平台获取资料,自主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网络平台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第二课堂,增强了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推动了学风建设。
   (四)制定多元化考核标准
   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课程推行考核多元化,使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始终紧密结合,以培养机电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多元化考核制度,将学生职业素养、操作规范、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均纳入考核系统。具体考核要素及比重如下:出勤10%,学习态度15%,技能评价30%,安全文明生产15%,团队协作10%,实训报告10%,答辩10%。出勤是保证实训任务完成的必要条件;学习态度考核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技能评价考核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实践操作能力;安全文明生产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重要环节;团队协作能力主要培养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实训报告是实训过程的总结、归纳;答辩是考查学生对整个项目掌控程度和语言组织能力。
   三、小结
   实践证明,本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课程改革和探索,摸索出一套机电特色的“课程服务小组”教学模式;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制度;一个开放的,方便教师与学生互动沟通的网络第二课堂。但由于时间及其他方面原因,课程建设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仍需要继续改进、完善。(1)本课题虽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但并没有开发出适合我校学情新教材;(2)网络平台只是开通QQ群和电子邮件,方式渠道单一,这仅仅是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很小一个部分,希望发掘更多网络渠道,推广该课程。(3)教师队伍的实践操作能力仍有待提高,应加强师资培养力度。针对以上问题,将继续认真学习,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努力改进、继续完善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吴德明.谈高职高专《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2]赵承荻.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李龙江.《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初探[J].科技信息,2009,(14):1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78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