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学课“预设与生成”例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国家《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课堂生成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的多元的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堂。”本文将讨论如何从老师自身、从教材的重难点、从学生的现状几个角度进行智慧处理,创建有活动的科学课堂。
  叶澜教授有句至理名言:“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为核心的学科。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精心的“预设”是探究活动发展与推进的基础,新的生成是学生科学探究的火花。为了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角,必须智慧处理“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
  我参加了金华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通过这次的优质课评比活动及专家的点评,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深深感受到了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如果,我能捕获活动中的每一朵浪花,使探究活动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出彩,这样的课堂,一定会非常精彩!在日常教学中,学生随机的生成往往与我们的预设背道而驰。在科学课上,学生的生成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应该如何智慧处理呢?
  一、从老师自身的角度进行处理,小学科学课堂充满活力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样的课程性质决定着它对教师处于指导者的地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生成性教学的预设,需要的是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学生已有知识为重心展开精心预设,从生活到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学习过程。
  《用橡皮筋作动力》一课“安装小车”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先自己安装,我精心预设了以下几种可能性:
  预设1:大部分学生能安装小车。如果大部分学生都能安装好小车,我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一下怎么安装的,有什么感受。
  预设2:个别同学能够安装好,其他同学安装都有困难。我是这样处理的,请安装好的这位同学来介绍怎么安装,让其他同学根据他介绍的方法来提出问题,再进行互动,交流安装小车的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出安装的方法。
  预设3:一个学生都没有安装好小车。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抓住学生困难所在,引导学生掌握最佳的方法。
  我给学生们提供了小车和橡皮筋,先让他们自己尝试安装。这样可以给每个学生思考和动力的空间,不管他有没有安装成功,都进行了思考并尝试,而不是机械地接受。
  二、从教材的重难点进行处理,小学科学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预设的重点就要考虑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如何“教教材”。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也就是要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加工。
  在《用橡皮筋作动力》这一课中,这节课让学生经历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并且做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实验和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安装小车是探究这节课的前提。而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极差,在我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都不能熟练地完成安装,很多学生按照教科书上的方法进行安装,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车架上,转动车轮,将橡皮筋的另一端缠绕在车轴上使小车运动。这样的安装方法实验操作时却非常麻烦,动一次橡皮筋就要重新绕一次,学生的实验效率低。根据这个现象,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如何安装小车进行了创新,把橡皮筋的一端直接固定在齿轮上,使他卡住齿轮,再把橡皮筋的另一端固定在车架上,这样的创新使小车
  每次运动后橡皮筋不会掉下来,缠绕橡皮筋也更加方便。教师通过课前反复的尝试,总结出最佳安装方法,而这种方法不是直接教给学生,是在学生经历数次的失败后展开,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力能力,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充满智慧,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从学生的现状进行处理,小学科学课堂充满活力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师不能只为学生的一阵子着想,而要为学生的一辈子着想,要引导学生质疑、取证、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利用学生有益信息,引导常规生成
  科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充满生命活力的,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会产生许多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思考到的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并在倾听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促成教学生成。
  例如在《用橡皮筋作动力》这课 “玩小车”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是这样引导的:我们已经安装了动力小车,我们自己来玩玩看,在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我精心预设了以下几种可能性:
  预设1:小车的行驶距离问题。我是这样引导:你们组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行驶距离的不同,那小车的行驶距离与什么有关系呢?
  预设2:小车的行驶方向问题,我是这样引导:你们组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行驶方向的不同,小车的运动方向是不是一样?
  预设3:学生把小车的行驶距离和小车的行驶方向这两个问题都发现了。我是这样引导:我把这两种发现都板书到黑板上,同时反问学生,真的是这样的吗?会不会是巧合呢?引导学生用实验验证。
  预设4:……
  学生安装好小车,已经非常兴奋,很想动手操作,这时我满足他们的要求,给他们一个平台,放手让他们分组自由地玩,但他们玩的时候,老师提出一个要求,你发现了什么?在课前我精心做了以上6种预设,这样即满足了学生强烈的动手欲望,又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巧用學生错误信息,引发探究生成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随时可能出状况。比如学生在实验时的各种意外,回答问题时冒出的各种“奇思妙想”,教师要善于捕捉,有效利用,引导学生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比如在教学《橡皮筋作动力》这一课时,组织学生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实验结束的汇报小结中,出了意外。有一个小组的结论与其他组的结论是相反的,橡皮筋绕得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反而越远。其他学生们直呼不可能,这个意外打乱了原先的设计,怎么办?我在学生们的争吵中冷静下来,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说服自己,才能变不利为有利。于是我进行了如下设计。一是找出这个小组出现这个结论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二是如何改进使这个实验数据更准确?此时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我的话一结束,他们马上行动,效果显著。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的解释是,他们小车压的重物不一样,或绕圈数的时候有误差,使实验有了好几个变量,因此产生了实验的意外现象。第二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于是我请他们组的同学再来做一次实验,用像样的重物压在同一个位置,结果一次成功。不规范的实验得出错误的数据,使学生明白在科学研究中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控制好变量与不变量,才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当然,课堂生成不是学生随意说就能达成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抓住对教学有价值的,或能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或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浪花闪耀、高潮迭起!
  总之,预设是保障,生成是支持,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并不冲突,反而相得益彰,演绎精彩。课堂上,只要教师能善于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势利导,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那么,我们一定能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科学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作者单位:东阳市横店小学教育集团南上湖校区  浙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1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