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节妇”,“节”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节妇”,“节”否?本文对张籍《节妇吟》中的“节妇”形象分析,认为此中“节妇”有所失“节”,仅是其未有古人所期那般节烈而已。
  关键词:节妇;失“节”:形象
  诗歌的产生,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吐出内心那一股浊气,那些不吐不快的情绪, 诗歌并不是中国的独家,但中国的诗歌有自己的魅力,唐诗是其中的代表。
  近来在读到张籍的《节妇吟》,诗歌中的“节妇”引起了我的兴趣。节妇,指的是言行能守住操守,对丈夫忠贞的妻子。这是中国古代在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之下的特有名词,带着浓重封建礼教色彩,可以说是丧失了人天性的名词。
  中国自古有不少“节妇”形象,基本大同小异。但细究起张籍《节妇吟》中的“节妇”形象时,我有了一些疑问,最大的疑问便在于“节妇”这个主人公的形象上,诗歌中所刻画的这位“节妇”,是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拒绝了追求者,守住了妇道。那么疑问来了:
  其一,既然她守节,那么当初为什么要接受他人的明珠?
  其二,既然她是有节操的,那么她为何要将他人赠予的明珠挂在身上,带在身边?
  其三,既然她是有节操的,那么为什么她会私下与外男会面?(理当不会是当着众人的面赠明珠)
  其四,如果她没有很好的家世,成天要面对的是家长里短的琐事,她还有没有收到明珠的可能?如果有,她还轻易会不会退还?
  其五,如果她没有对他人动心,那么为何还会“双泪垂”,还会发出相见恨晚的感慨?
  为了解开这些疑问,我阅读了一些文献,明代唐汝询读诗后批注:“系珠于襦,心许之矣。以良人显贵而不可背,是以却之。然还珠之际,涕泣流连,悔恨无及,彼妇之节,不几岌岌乎?” 清初贺贻孙也评此诗说:“既垂泪以还珠矣,而又恨不相逢于未嫁时。柔情相牵,展转不绝,节妇之节,危矣哉。”古代许多文人都认为此“节妇”是失“节”的。清初贺贻孙认为“吾恐诗与题不称也。” 清人沈德潜也认为张籍此诗“恐失节妇之旨”。
  但也有人为其辩解,清人宋宗元则辩称“有谓其词意失节妇之旨者,窃不以为然。妇未嫁时,则人尽夫耳,垂泪还珠,用心亦正如日月,至或又独摘其‘系’字为訾,尤拘腐之论,若然,则柳下坐怀当何说以解?”
  根据这些古人评论,我更赞同第一种说法,此“节妇”有所失“节”,也许说失“节”不太合适,应当是说她并没有那么节烈,选择还君明珠,也许是有着不得已的苦衷,或者是其身处的环境,让她不得不做出如此的选择。因为如果  不这样做,她所面临的或许就是万劫不复。我认为,她如此选择的原因有三:
  第一,从“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出身名门,她的夫家必定也不是等闲之辈。这样的女子从小接受的便是严格的礼教,家法礼教定是颇多,女子应当遵从的三从四德更是深入其心。这样的女子是不容易动心的,一旦动了心,恐怕是很难收得回来的。因而,这个让女子动心的,“君”真是异常的神秘啊。诗歌中这个“君”,必定也是有身份的人,从古代苛刻的等级制度来看,身份高贵的夫妻,必不会和白丁有过多的来往,更別说,是登堂入室,私下会见主人公,赠其明珠。而且从“明珠”二字,其人出手阔绰,必是拥有一定财富的人。这样的“君”有着极其神秘的面纱。发生在这样情况下的爱恋,恐怕也是空空一场,也许短时间的缠绵是可能的,但时间一长了,难保不会被看出端疑来。这是一场不被社会所容许的爱情,就算再轰轰烈烈又如何,终是要面对现实的。因而,主人公只能发出“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感慨。
  第二,面对眼下安逸富足的生活和未知的未来,终究是握在手中的更加让人安心,毕竟未知总是充满了巨大的风险,是好是坏,没有人能够保证。更何况,人是贪图安逸的。换做是你我,恐怕也会选择留着原地,而不是踏出那步需要极大勇气,冒着极大风险,而且胜算极低的脚步吧。
  第三,也许主人公是对高墙深院的生活厌倦了,这样神秘,而身份高贵的追求者,会带给她不一样的体验,那种偷偷摸摸的日子,是刺激而且动人的。
  除了上述我提出的三种理解,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解释,在这里分享一下。从精神分析学层面,对这首诗进行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本我—自我—超我,与这首诗中的“赠珠—系珠—还珠”一一对应。赠珠,视为本我,是基于快乐的原则;系珠,视为自我,基于现实原则;还珠,视为超我,基于道德原则。
  “节妇”,“节”否?你怎么看?
  参考文献:
  [1]张汐,《张籍集》考论,山东师范大学,2014.
  [2]汤英苗,还君明珠双泪垂——谈张籍《节妇吟》的心理原型,安徽师范大学,2015.
  [3]卢才鸿,林虹,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赏读,现代语文,2011.
  [4]龚仲元,李白《陌上桑》与张籍《节妇吟》之比较,安徽文学,2009.
  [5]闫秀娟,试论张籍《节妇吟》之“节”,剑南文学,2011.
  [6]刘安,谈谈张籍《节妇吟》的诗题、创作背景及母本,文史杂志,2013.
  [7]刘明华,张籍《节妇吟》的本事及异文,文献,2010.
  [8]赵伟,张籍《节妇吟》“节妇”形象分析——附释“还珠”一词,语文学刊,2010.
  [9]刘时节,张籍《节妇吟》之我见,东坡赤壁诗词,2006.
  [10]吴利晓,张籍乐府诗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3.
  注释:
  ①出自汉代《毛诗序》
  ②出自《唐诗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81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