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中生地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地理语言表达能力是高中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有:规范授课语言,加强地理术语教学;引导学生从教材出发,注重语言积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地理语言表达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高考;主观题;地理语言表达能力;地理术语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3-0091-02
  地理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学生准确、科学地运用地理学科术语表述地理事物和现象,解释地理事物特征,使表达具有鲜明的地理学科特征的能力。地理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项基本能力,对学生地理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也是当前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
  一、地理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2018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指出,地理学科应注重考查学生四项基本技能: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而地理语言表达能力与其中的两项基本技能联系紧密。
  1. 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
  地理高考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地理术语表述地理现象、解释事物特征。如2107届北京市高三文综试题第36题第(1)问:“描述科纳克里的气温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学生在答题时要注意所答内容应为“气温特点”,从气温数值以及年较差等方面进行回答,在回答形成原因时从纬度、暖流等方面进行思考。学生在回答时应注意地理术语的正确运用,比如暖流、年较差、全年高温等术语的表述。
  2.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地理高考要求学生答题时论据明确、语言表达清晰、逻辑缜密。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答题时所使用的地理语言上。因此,学生应能够严谨、科学地运用地理语言。如甘肃省天水市高三文综试题第36题第(3)问:“分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城市群之间区域协调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该题学生在作答时应从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然而很多学生在作答时不能从这三个角度准确表述。
  二、学生答题中存在的地理语言表达问题
  高考卷对于学生地理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第Ⅱ卷的主观题的解答中。在高考地理试卷中,主观题是失分比较多的。与选择题相比,主观题考查范围更广,学生的发挥空间更大,因此学生的回答也更加灵活多变,五花八门,很多学生不能准确运用地理语言表述地理思维。学生的答案常存在以下问题:
  1.语言不规范,概念模糊,术语错误
  在对高考试卷的评阅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基本概念模糊、地理术语使用错误等问题。比如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1中的第37题第(4)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就出现了这些问题。原题如下: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这是一个开放题,有两种答案:①同意。理由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②不同意。理由是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防止湿地环境变化。在这道题的解答中,学生出现了很多概念模糊以及术语错误的问题。比如,盐分富集,很多学生会写成盐分沉积/累积等;泥沙淤积,有的学生忽略主语,只答淤积、沉积,或者泥沙累积;水体富营养化,有的学生会答成水的营养化、水体营养化;生物多样性,有的学生会答成环境/生态/动物/植物多样化;等等。
  又如,2018年潍坊市诸城市期中地理六校联考卷中第32题第(2)问:“说出图示地区长江、黄河参与的空间尺度最大的水循环类型。”答案为海陆间循环,而很多考生概念模糊,对于地理术语的掌握不准确,给出“海陆循环”“水陆循环”等答案。
  2.语言表述角度单一,要点重复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所呈现的答案角度单一、要点重复等问题。比如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1中的第43题,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就出现了这些问题。原题如下: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在震后重建规划中,当地有关部门制定了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扩大农牧区发展面积、适度减少旅游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面积等多项土地利用优化措施。
  说明上述措施对九寨沟旅游发展的意义。
  该题应从生态、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三个角度进行回答。但是不少学生在答题中,总是单一回答某一角度,所答要点重复,比如只回答上述措施对于九寨沟环境保护的意义,长篇大论只答一点。
  3. 答案表述逻辑混乱,条理不清
  学生在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转化为文字表述时常出现逻辑混乱、缺乏条理现象。如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1中的第37题第(4)问,有少部分的学生将肯定和否定两种答案同时写上;有的学生张冠李戴;有的学生甚至秉持“多写多对”原则,把自己想到的全写上,不注意所写是否符合题意、是否正确,导致所写答案前后矛盾。答案缺乏逻辑性与条理性,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透彻,另一方面说明了学生在解题中,地理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三、地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1. 规范授课语言,加强地理术语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正确、规范地使用地理术语。教师在说明地理问题或地理现象时,要科学、规范地使用地理语言,切忌简单含糊,杜绝使用口头禅、方言等,应注意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师在讲授地理概念时,应注意运用精炼、科学的地理语言进行表述,不能拖泥带水、似是而非。比如在讲授“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时,要注意褶皱的单位是“褶曲”而不是“弯曲”。教师应发挥语言的示范作用,通过在课堂上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地理语言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从教材出发,注重语言积累
  地理教材中的语言是经过权威的地理学者修订的,科学、准确、规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教材语言的表述方式,关注教材语言的使用,以教材语言为标准,从教材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地理语言积累,培养地理语感,规范对地理术语的使用,提高地理语言表达能力,为以后的高考打下扎實的语言基础。
  3.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地理语言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地理题本身具有练习和检测作用,同时地理答案也具有规范和查漏补缺的功能。学生通过查看答案,一方面能够找到自己的知识点缺漏,另一方面能从答案的表述中发现自己语言表达的不足。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高考地理原题出发,整理历年高考题的答案,从中归纳地理语言的表达方式,从而规范自己的地理语言表达,以减少“会而不准、会而不对”的现象,减少在高考中失分的情况,提高自身的地理语言表达能力,为高考打下基础。
  高中生地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仅要在日常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该项能力,也要注重通过练习和考试规范学生的地理术语表达,帮助学生为高考打下扎实的地理语言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海娇.地理高考改革视角下学生地理能力培养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  吴正祥.浅议高考文综地理综合题答题技巧:以广东省文综地理综合题为例[J].群文天地,2012(18):268.
  [3]  廖书庆.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语言表达能力[J].地理教学,2008(8):9-11.
  (责任编辑    周侯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9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