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渗透语文课堂 传承民族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日益受到现代社会主流教育的冲击,在面临一些优秀或是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失传的同时,也担忧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的状况。为此,教师应该在常规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基础上,把边境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主流教育结合在一起,渗透其中,实现边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边境;少数民族;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5-0038-02
  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多样,但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学校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作为中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还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因此,要把如何做人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当然也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传统文化陶熏,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品格,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是值得教育者深思的一个问题。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及本土文化的意义重大
  1.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我国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辉煌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祖先为我们创造且留下了许多惊人的遗产,作为华夏子孙,我们要了解历史,了解本土的传统文化。 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要渗透和融入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促进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还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所以,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是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更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2.有助于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中华各民族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我们所处的边境地区也有自己的壮文化特色,推动壮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扬,是壮族人民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在教学课堂上渗透本土特色文化,不仅能调动课堂氛围,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更能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我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再加上大量外来文化的侵袭,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外来文化,看的是日韩动漫,过的是洋节,而很少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针对出现的这些现象,我们更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先辈们的智慧和先贤们的思想精髓,更應该了解我们壮族的“三月三”,京族的“哈节”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及民俗。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我们知道,初中的语文教材有很多现代文、文言文和诗歌都蕴含着大量中华传统文化,还有先贤们留下的许多思想精髓,这些都值得学生认真学习,并能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但目前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渗透传统文化,即便渗透了,方法也很简单,不能引导学生有效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或者是比较机械的,对传统文化仅限用于作文的写作,并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含义。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更注重考试能力的养成,所以对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只是单纯地背诵,而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再加上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学习过分依赖工具书,缺乏自己的品读, 所以学习古文的价值无法实现, 达不到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对策
  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子,多形式探究深层次的文化视点
  我发现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很经典的传统文化内容,有现代文、文言文、诗歌等形式,甚至根据不同的作品,作者都能引申出很多激励学生的正能量。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子,利用课堂在教授过程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把所要教授课文的重心引入传统文化观念上,从课文所包含的文学底蕴和中心思想挖掘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上探求更深层次的文化视点,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展示教材中所含有的质和美,促进自身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更加合理地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
  比如现代诗歌《大堰河——我的母亲》和《散步》中,提出我国传统文化倡导的母爱和孝心,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比如教学《母爱》的课堂中可以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在良好的氛围内了解体会母亲的不易。例如,用唱歌的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我班有的学生唱了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有的学生唱了黄家驹的《真的爱你》,有的学生唱了《当你老了》,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领略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又如韩愈的《师说》倡导的就是从师求学的原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2.结合课内课外教学资源,加强传统文化渗透的教育意义
  在日常的学习中,课内的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为了更好、更合理地达到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教师可以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教育资源来促进语文教学内容的完善。课内要尽可能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子,课外可以积极运用校内的文化获取途径,如学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或是参与学校社团开展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或是开展经典作品的诵读比赛。
  例如我校语文组开展的“校园经典戏剧大赛”,学生的选材立足于经典的文化作品,这些经典作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课内学生只是借助翻译书或是仅用语言比较粗浅地理解文章,不能深入体会其中的文化魅力。而通过比赛让学生设身处地再现经典,了解文章背后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民族情怀,让他们对经典作品进行更深的理解,从而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找寻文化的渊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华夏子孙,我们要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肩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不同的传统节日也有它们的传说和意义,传递的是民族的不同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道德风尚,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千百年来传承着一代代岁月长途中的欢乐盛会。
  学生每个学期都遇到不一样的传统节日,如春季学期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秋季学期有中秋节、重阳节等。从国家层面来说,很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一些传统节日有放假安排,对学生而言是有促进作用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让学生去收集相关的传统节日资料,找寻它们的渊源,弄清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如布置学生利用寒假时间,查询春节的节日来源、民俗活动,摘录你所看到的对联,开学来在班级展示给大家,一起學习。如春季学期刚开学第一周就遇到了元宵节,我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去查询元宵节的资料,跟他们一起吃汤圆、猜灯谜过元宵。通过实践,学生明白了每一个节日的来源,了解了民俗活动,在不断的实践中对传统文化加深理解与感悟,进而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4.重拾乡音乡韵,找寻乡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所以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理解传统文化,更应该了解本土的文化,与生活联系起来,传承本土文化的特色。作为壮族子民,没有理由不了解壮族“三月三”的民族风俗,作为南疆之边的东兴之乡,没有理由不了解京族的“哈节”。所以,在假期中,我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探寻根源,挖掘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完成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
  壮族的“三月三”又称“上巳节”,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是广西壮族的传统歌节,所以人民举办很多的庆典活动。如三江侗族举行抢花炮活动,有传统的龙狮表演、跳竹竿舞、吃五色糯米饭、穿着民族服饰对唱山歌等,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也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京族“哈节”又称“唱哈歌”,是京族的传统歌节,有着美妙的神话传说。在京族地区,每个村寨都建有哈亭,过“哈节”时,要请“哈妹”(歌手)在哈亭内唱“哈歌”,非常热闹,“唱哈”“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京族传统文化的三颗珍珠。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深入了解本土的文化,并且教师在语文课上教授诗歌的时候,也可以引入本土的方言进行乡音乡韵的交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化的内涵,提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及使命。作为语文教师,更需要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文化底蕴的熏染下领会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掌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责任编辑    斯   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0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