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的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品德是学生做人做事都应该遵循的,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穿德育是至关重要的。而小学语文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学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关注学生的道德和品质教育,本文从德育渗透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途径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德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迫切要求,所以需要由语文这样有思想性的学科实施进一步的渗透和补充。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不能运用填鸭式教师讲解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以多样的教学手段渗透德育教育。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
  德育渗透从语言文字讲解入手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很多,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教师并不能仅靠单一的填鸭教学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而需要多样化。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于通过文字带你进入它的世界,传播美好。教师语言文字上的运用和讲解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能够通过语言讲解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
  比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诚实与信任》时,这篇课文是通过记述一件交通摩擦事件的前因后果,揭示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 “诚实” “信任”这样的字词时,可以借机引入德育,适当的说一说华盛顿用斧头砍掉了小树,却和父亲说谎的故事,让他们从故事中理解了诚实的重要性,感受信任的力量,树立诚实和信任他人的观念和意识。在这里,教师的讲解能够在学生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更好地达到德育的目的。
  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首先可以从教师的语言文字入手,在教學设计时准备对部分字词的解释和延伸,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印象和理解,让优秀品质在学生心中扎根。
  德育渗透从教学手段入手
  课堂氛围的好坏对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人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消极的情感会阻碍学习的进行。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借助课文和相关的教学手段,营造出德育氛围,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提升感染效果,让学生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感受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观点。
  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搜集肖邦的图像以及他的钢琴曲音频,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更多的了解肖邦,以及他对祖国的热爱。与此同时,也适当的安排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的资源和物产等,让学生学习肖邦的爱国热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民族自豪感。在这里,通过多媒体以及资料给学生营造了爱国的氛围,了解祖国的伟大,在肖邦的爱国事迹和伟大的祖国映衬下,让学生更热爱祖国,培养爱国心。
  借助课文和教学手段能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引导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共鸣,融入和产生相同的情感。
  德育渗透从语文综合实践入手
  素质教育讲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过程只注重讲道理和要求,并不要求学生理解,也不要求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运用学过的德育知识,这种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德育渗透模式,难以让学生的德育教育取得实效性。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实践,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德育的内容,引起共鸣和认同。
  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学和做:节约用水》这课,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教学目标是通过“小小调查”“谈节水,学成语”“介绍节水小窍门”“编写公益广告”“大家来抢答”等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节约用水的意义、方法,积极宣传节约用水,参与节约用水的社会活动。在这里,教师应该安排学生积极进行小组之间、班级之间的活动协作,利用集体活动进行德育渗透教育,让学生自行探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以,德育不仅要从语言文字、教学手段上入手,也需要从综合实践活动入手,引导学生通过真实的实践,体验、感受到教师所要教学的德育内容,这比单纯的说教更能够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用实践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德育品质,有助于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不但可以教会学生有效学习,而且能够让学生学会做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年代,德育是众多教育之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齐心协力,总结并把握德育的特征,从实践探究中找出德育和小学语文教育有机结合的方法,让德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鸿润.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做好德育教育[J].学苑教育,2018(23).
  [2]李桂华.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中华少年,2018(32).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刘浩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3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