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社会技能的影响:自我意识的 中介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社会技能问卷、自我意识问卷,对长沙市513名小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社会技能的影响及其自我意识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关怀关爱的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存在正相关;(2)冷漠拒绝的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存在负相关,不同发展水平的社会技能组在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意识上存在显著差异;(3)自我意识在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技能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5-0022-04
  社会技能(Social Skills)是儿童在特定社会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社会知识,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积极交往以实现自己或他人互动目标的行为方式[1]。社会技能是儿童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社会关系好坏、事业的成功与否或在社会生活中的满意度。社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个体社会认知的提高和社会互动。家庭环境是个体接触最早的社会互动环境,对个体产生的影响也最直接、最广泛。父母是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第一对象,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家庭环境中尤为重要的因素。家庭教养方式是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时所传达给子女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显示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2]。心理學家和教育学家都非常关注家庭教养方式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的作用。徐慧、张建新和张梅玲[3]指出,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父母对儿童的态度,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期望、目标、途径、策略及行为,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增强,独立性、全面性和稳定性快速发展,但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成人尤其是父母的评价。研究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儿童的自我意识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度保护与儿童的自我意识呈显著负相关[4]。如果父母能采用合理的教养方式,多给孩子一些温暖、理解和鼓励,那么孩子对自己的肯定程度增强,更容易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一旦形成,其自尊、自信、内疚等自我体验必然会对其社会行为造成影响。自我意识发展得越好,其人际交往的频率会更多,主动发起交往的意愿会更强,这都有利于小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增强。
  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1)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社会技能的预测作用;
  (2)自我意识在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技能间的中介作用。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湖南省长沙市三所普通小学随机抽取二到六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513份,收回有效问卷471份,回收的有效率为92%。其中,男生227人,女生244人;二年级49人,三年级46人,四年级117人,五年级131人,六年级128人。
  (二)研究工具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采用Brown等人编制的问卷(PBI),蒋奖、许燕、蒋菁等[5]翻译并修订,问卷分为父亲版教养方式和母亲版教养方式,各25个项目,属于自评式问卷,分为四个维度:关怀关爱、过度保护、自主性、冷漠拒绝。采用4点计分,从0(非常不符合)到3(非常符合)。修订后的问卷Cronbach α系数在0.74~0.85之间,重测信度0.6以上。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本研究以父母二人的均分作为家庭教养方式每个维度的得分。
  小学生社会技能问卷采用孟红、程慧君、曹中平等[6]编制的社会技能家长评定量表,共35个项目。采用李克特式5点计分,从1(一点儿也不像)到5(就是如此),得分越高,表明社会技能发展越好。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80,分半信度为0.763。
  自我意识问卷采用美国小学教育协会组织编制的自我意识评价问卷,适用于小学2~6年级学生。共34个项目,采用李克特式5点计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662。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意识、社会技能之间的关系
  对小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意识、社会技能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关怀关爱的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呈显著正相关(p<0.01);冷漠拒绝的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呈显著负相关(p<0.01);过度保护的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呈负相关,相关不显著(p>0.05);自主性的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意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社会技能相关边界效应显著(p=0.070)。
  (二)“高”“低”社会技能组在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意识上的差异
  根据被试在社会技能量表上的得分从低到高排列,取低分段的27%为社会技能发展低水平组,取高分段的27%为社会技能发展高水平组,比较两组在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意识上的差异,结果详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社会技能发展高水平组的关怀关爱得分显著高于低水平组(p<0.001),社会技能发展高水平组的冷漠拒绝得分显著低于低水平组(p<0.001),两组在过度保护和自主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意识上,社会技能发展高水平组的自我意识得分显著高于低水平组(p<0.01)。
  (三)小学生自我意识在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技能中的中介作用   根据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的结果,关怀关爱和冷漠拒绝的家庭教养方式能进入影响社会技能的回归方程。进一步分析小学生自我意识在这两种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技能之间的中介作用,由表3可知,采用进入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关怀关爱的家庭教养方式对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212,p<0.001;β=0.279,p<0.001),冷漠拒绝的家庭教养方式对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217,p<0.001;β=-0.223,p<0.001);控制了自我意识后,关怀关爱的家庭教养方式仍可正向预测社会技能(β=0.169,p<0.001),但预测作用下降,冷漠拒绝的家庭教养方式仍可负向预测社会技能(β=-0.181,p<0.001),但预测作用下降。这表明,自我意识在关怀关爱、冷漠拒绝的家庭教养方式对社会技能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部分中介效应示意图见图1。
  三、分析与讨论
  1.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社会技能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的关怀关爱能正向预测小学生的社会技能;父母的冷漠拒绝能负向预测小学生的社会技能。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Rubin等人[7-8]的研究发现,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青少年发展出积极的同伴关系和较强的社会能力。
  父母的关怀关爱不仅代表态度上的接纳,还代表父母在情感上对子女的鼓励支持,这给成长中的小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人际氛围,促使其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友善亲和行为,有助于发展良好的社会技能。而父母的冷漠拒绝,让子女感受到的是态度上的否认和情感上的疏离,这种受挫的亲子关系会促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更多的消极控制行为,阻碍小学生社会技能的发展。相关研究表明,父母教养行为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相关显著[9]。卷入度和支持度高的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支持陪伴多,知晓度高,关注度大,有利于子女自我肯定、亲社会倾向、行為效率、积极应对等积极适应行为的发展,从而发展出良好的社会技能;而卷入度和支持度低的家庭,子女更容易产生消极适应,其自我烦扰、社会疏离、违规行为和消极退缩的程度都较高,导致其社会技能发展受阻。
  2.“高”“低”社会技能组在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意识上的差异
  对高低社会技能组在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意识的得分进行比较发现,社会技能得分高的小学生,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更积极,表现出更多的关怀关爱,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更好;而社会技能得分低的小学生,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更消极,表现出更多的冷漠拒绝,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更低。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意识对社会技能发展产生的影响。
  3.自我意识在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技能之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发现,自我意识在关怀关爱、冷漠拒绝的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技能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说明父母的关怀关爱、冷漠拒绝对小学生社会技能的影响可以部分通过自我意识这一桥梁来实现。自我意识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可能的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首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了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父母的关怀关爱让小学生感受到认同和接纳,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建立自信心,提升自我意识;而父母的冷漠拒绝,会让小学生倾向于否定自己的行为,形成消极的自我认识。有研究证实,民主、理解、关爱等积极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可以增强自信心,对自己的评价较高,自我意识较强;而拒绝否认、惩罚等不良教育方式,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无能、无助,自我评价低,从而降低自我意识[10-11]。
  其次,随着小学生自我评价的提高和自信心的增强,人际交往的意向会更强,在交往过程中更愿意借助言语和非言语去表达、沟通。在此实践过程中,小学生更容易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群体威望,从而促进社会技能的发展,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自我评价低、自信心缺乏会让小学生回避或以其他消极的方式应对人际交往,阻碍其社会技能的发展。研究发现,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其社会行为,自我意识发展良好的儿童,其社会退缩行为更少;受到忽视的儿童,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更低[12-13]。
  本次研究很好地揭示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社会技能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对子女应给予更多的关爱、理解和支持,不要采用否认、拒绝的态度,改善家庭教养方式。与此同时,要关注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
  四、结论
  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关怀关爱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社会技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冷漠拒绝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社会技能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2)自我意识在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技能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注:本文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家庭教养方式、班主任管理风格对小学生社会技能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3C14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美芳.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与培养[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2] Darling,N.& Steinberg,L..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An integrative model[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3(3):487-496.
  [3] 徐慧,张建新,张梅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31(4):940-942.
  [4] 王玲凤,嵇宇虹.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2):142-144.
  [5] 蒋奖,许燕,蒋菁,于生凯,郑芳芳.家庭教养方式问卷(PBI)的信效度研究[J].心理科学,2009, 32(1):193-196.
  [6] 孟红,程慧君,曹中平,胡昆.小学生社会技能家长评定量表编制与适用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4):88-92.
  [7] Rubin,K.H.,Bukowski,W.M.& Parker,J.G.Peer Interaction,Relationships,and Groups [J].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An advanced Course,2006(6):571-645.
  [8] 廖青,肖甦.西方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路径方法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7,44(10): 86-99.
  [9] 刘文婧,许志星,邹泓.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6):625-633.
  [10] 张秀阁.农村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3):168-169.
  [11] 李丽楠.父亲教养方式与中高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父亲教养投入的调节作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3):12-16.
  [12] 胡宓.自我意识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16(3):292-293.
  [13] 杨婉,刘建华,余瑶.永城市两城区小学生自我意识与忽视关系调查[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42(2):186-189.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长沙,410205)
  编辑/于 洪 终校/梅 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6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