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聚焦课标实施难点,精准展开教研培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研即教学研究,是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由教研人员、教师、教学专家共同参与的讨论、分析与研究。通过教研,了解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反思教学过程,以利于优化教学,提高质量。教研培训是根据教学及教研过程中反映出来或可能出现的一般性问题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知识技能的补充与提高。通过培训,引领教学方向,促进新课程健康发展。
  新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教研培训都应当贯穿始终。由此,教研培训可分为三个阶段:新课程实施之前、新课程实施初期和新课程实施中后期。这三个阶段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不同、教学的经验不同,则面临的问题也不同。所以,三个阶段的教研培训也各不相同,应当分别对待。
  新课程实施前,教研培训应当重“识”
  在新课标实施之前,开展教研培训须针对新课程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而进行,因而重点是“识”,即让教师了解新课程的基本意义与基本理念,了解新教材与教法特色与特点,明确新课标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教学必需的学科基本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对于新课程的基本意义及理念,一般通过专家讲座、资料学习等方式进行通识培训即可了解个大概;在此基础上,学科教师通过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一方面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科教学的内容及方法,对新课程的教学有个初步的印象;再通过对教材及教学案例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教学内容及方法,从而知道需要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及教学方法,明确努力方向。具体来说,本次新课程实施前,教研培训的重点及难点主要是编程语言的学习和项目教学的方法。
  1.关于编程语言的学习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必修模块1中明确要求:“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简单算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感受算法的效率,掌握程序调试与运行的方法。”这里的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并能用它实现简单算法;二是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得到相应的体验和感受,掌握调试运行的方法。
  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课标并未指明某一种,但由于Python有相对较少的关键字,结构简单,有一个明确定义的语法,代码定义更清晰,学习起来更加简单,易于维护,所以目前教育审定的几套高中教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Python作为程序设计的基本语言。因此,开课前的教研培训Python是不可或缺的。
  开展Python语言的培训,一方面是Python语言编程基础的学习,主要包括基本语句、语法及基本操作的学习;另一方面是Python语言教学方法的培训——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需要学会Python语言,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掌握Python语言。
  接下来就是要了解究竟需要掌握哪些编程知识,如何去实现算法?课标正文未曾明说,但在其后的“教学提示”中却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说明:“创设程序设计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的特点,通过小组学习,分析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由此可见,对于编程语言的学习,主要是探究“顺序、选择、循环”这三种结构的特点,并用其解决问题。
  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教学提示”中也给出了实际的例子:“例如,通过编程实现枚举法中的‘百钱买百鸡’等经典案例,体验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设计‘选课系统’‘趣味小游戏’等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程序,培养学生利用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2.关于项目教学的方法
  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式的教学方法,课标要求“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就是“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计算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体验信息技术行业实践者真实的工作模式和思考方式”。这就要求在教研培训时,不能过多地纠缠项目教学的理论,而要着重研究实际案例,为教师运用项目教学的方法提供样本,提供范例,进而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提高教学水平。
  关于项目教学的例子,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附录2”中提供了“‘使用灯语交流信息’项目活动”的案例,并附有“项目实施说明”。在教研培训时,可作为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讨论,了解项目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的全过程,举一反三;同时配合实际的操作,加深对信息编码及传送的认识,以便教师尽快熟悉教学内容,上手项目教学。配套“‘使用灯语交流信息’项目活动”这一案例的教学仪器“数字编码实验仪”已在网上有售,有关其项目教学活动更多的说明,也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专题指导》中已有表述,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不管是程序语言的培训还是项目教学方法的学习,这些都建立在对教学实际的预估预判基础之上,不免会与教学实际有一些偏差。所以,课标实施前的培训,适当配合一些对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了解及基本教学能力调研是非常有必要的。
  新课程实施初,教研培训应当重“实”
  在新课标实施之初开展教研培训,是针对新课程教学初期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出现的问题通常会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对新课程的意义与基本理念认识不清,从而教学方向不明;对新课标教学要求及教材教法了解不足,从而教学无序;对教学必需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掌握不够,从而教学不实。因而这一阶段的教研培训应当注重“实”,即新课程理念、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落实。
  如何落实?基本做法就是“深入课堂、了解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不管是“认识不清”“了解不足”还是“掌握不够”“教学不实”,都会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中,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表现出来。所以深入课堂是这一时期教研活动的基本做法,解决问题是这一时期培训工作的重点所在。
  新课程实施中,教研培训应当重“势”
  在新课标实施之中后期开展教研培训,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的基本意义与基本理念逐步明了,课标教学要求及教材教法已經经历,教师开展教学必需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初步具备,所以教研培训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提升教学水平上,增加教学“势能”,提质重“势”。
  物理学中,动能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站得越高,势能越大,其转换为动能的量度就越大。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亲历了新课标教学的轮回,对“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科教学有了切身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越走越高,积累了大量的“势能”。如何引导教师更多地积累教学势能,更好地将这些势能转化为教学中的动能,形成对课程教学的冲击力,是这一时期教研的重点、培训的难点。如何实现?且行且进。
  随着普通高中新教材的发布,新课程即将展开。各地教研人员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在探寻教育规律中提高质量,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提高质量,在创新方法中提高质量”[注],推动新课程平稳落地,健康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79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