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壮族初中生归因风格特征与心理幸福感相关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目的是在调查分析文山地区壮族初中生心理幸福感、归因风格特征及两者关系。文中选用《心理幸福感量表》和沃建中、孙慧明编制的《归因风格分量表》来分析,对云南文山地区182名壮族初中生进行集体问卷调查。根据其归因风格特征与心理幸福感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两者存在独立自主与可控归因、环境掌控与内部、可控归因、生活目标与可控、整体归因、自我接纳与内在归因的正相关,还存在环境掌控与暂时归因的负相关。
   关键词:壮族;归因风格;心理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5-0116-05
   Ryff等人认为心理幸福感应该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发挥出自己完美的真实的潜力[1]。归因即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之原因的知觉与评价[2],是与个人感知事件以及态度转变等密切相关的内容。在个体心理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称之为归因风格[3],而归因风格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方面。壮族是文山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为研究文山地区壮族初中生心理幸福感及归因风格,对壮族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及归因风格特点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文山地区壮族人口比例较高的文山市、广南县四所中学分层随机抽取200名初中生、心理行为无异常的壮族初中生进行集体问卷测试,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82份;初一、初二、初三分别为:59人,64人,59人;男生92人,女生90人;独生子女52人,非独生子女130人。
   (二)方法
   1.心理幸福感测量
   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由54个项目组成,采用1-6级评分,包含积极关系(positive relation with others)、独立自主(autonomy)、环境掌控(environment master)、个人成长(personal growth)、生活目标 (purpose in life)和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6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幸福感水平越高。Cronbach's α系数为0.93,各维度的信度均超过0.70。
   2.归因风格测量
   选用沃建中、孙慧明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4]。量表包括4个维度,分别是内外性、暂时性、可控性、整局体性。每个维度包括4个项目,共16个项目。问卷为自评问卷,采用1-4级计分,分别代表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每个维度得分的算术平均数即该维度得分。各维度算术平均数即归因风格均分。在内外性、暂时性、可控性、整局体性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被試更倾向于采用内部、暂时、可控、整体归因。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53,分量表α在可接受范围之内[5]。调查了年级、性别、独生子女与否、家庭人均月收入、与谁居住等人口学信息。施测过程由笔者担任主试,以学校为单位、根据统一的指导语进行团体施测。
   3.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F检验、多重比较、Pearson积差相关等。
   二、结果与讨论
   (一)壮族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在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显著性比较情况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八、九年级的学生人际关系更积极,九年级的学生更独立自主,八年级的学生生活目标更明确。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越来越丰富,认知越来越成熟,人际关系更融洽,思想和行为更独立自主,能够克服社会压力去思考和行为,并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自我调整,能够依据自己的标准,对自我加以判断。
   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低于600元)的壮族初中生更注重个人成长,中等收入:601-900元区间的初中生人际关系更积极、生活目标更明确,901-1200元区间的人际关系更积极,更独立自主,更能掌控环境,更有生活目标;收入较高(1201元以上)的初中生人际关系更积极,有生活目标,更能自我接纳。也就是说,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的壮族初中生希望实现自身的潜能、希望在知识和自我效能方面有新的提高,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因为家庭收入较低,所以希望通过个人成长改变现状。家庭人均收入较高的学生拥有融洽、真诚的人际关系,具有驾驭环境的意识并能够很好地驾驭环境,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能为学生教育发展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及日常消费所需的资金,所以这类学生人际关系更融洽,做决定时、对驾驭环境更自信,做事有目标和方向感。
   与母亲一块居住的孩子更独立自主,与父母一块居住的更能独立自主、更好地掌控环境及个人成长、有生活目标、自我接受。与祖父母一块居住的初中生人际关系更积极、独立自主。可以看出与父母一块生活的孩子能培养独立性,具有掌控环境的意识、并能够较好地掌控环境,具备发展的意识,有生活方向和人生信念,肯定自我,承认和接受自己的优缺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完整的父爱、母爱是孩子发展成才的重要条件,父母是孩子发展成才的第一任导师,父母的教导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男生拥有更积极的人际关系,较好的个人成长及明确的生活目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男生在社交情境中往往比女生更活跃,各方面感受不够敏感,因此对社交过程中的挫折更具耐受性,更愿参与社交活动[6],所以男生拥有更积极的人际关系;还有,可能男生潜意识里面有将来要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所以相对女生而言,更具备一种不断发展的意识、生活目标及方向。
   非独生子女更具掌控环境的能力,独生子女具备不断发展的意识,有生活方向感,对自我持有肯定的态度,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可以享受更多的关爱、社会支持、家庭物质资源等,在更宽容的环境中成长,喜欢尝试新方向,希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能接受和悦纳自我。而非独生子女要与兄弟姐妹分享父母的关爱、食物、玩具等资源,所以在竞争的环境中培养了驾驭环境的意识、能力。    (二)壮族初中生归因风格在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显著性比较情况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七年级学生多采用持久、不可控、局部的归因;八年级多采用暂时、可控、局部的归因;九年级多采用可控、整体的归因;这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采用可控、整体的归因,逐渐舍弃不可控、局部的归因,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是,随着年级提高,年龄的增长,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认知越来越成熟,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评价也日趋理智,这与心理年龄相符合,是其他民族都具有的共性[7]。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600元的壮族初中生多采用內部归因;在601-900区间的多采用内部、暂时的归因,在901-1200区间的倾向于采用暂时归因;1201元以上的多采用不可控归因,这个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的壮族初中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容易导致自卑、不自信,容易把行为结果归因于内部原因[8];而家庭经济较宽裕的初中生就不同了,他们往往更容易建立自信,也容易归因于暂时的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与父亲一块生活的初中生多采用持久、不可控的归因;与父母一块生活的初中生倾向于采用暂时、可控的归因;与母亲、祖父母一块生活的初中生多采用暂时、可控的归因;是其他亲属一块生活的初中生多采用不可控的归因。出现这种情况,也证明了前人的研究结论:亲生父母的教育引导、陪伴是爷爷奶奶等其他亲属无法替代的。而且,祖父母毕竟年纪大了,没有太多精力陪伴孩子,而且祖父母的教育观念往往注重物质、安全等方面,不注重能力、情绪、思维方面的教育引导;其他亲属也不太可能抽出太多的时间教导孩子,这些都影响孩子的归因倾向。
   男生倾向于内部、不可控的归因,女生倾向于外部、可控的归因,这和其他民族有一定的差异,国内学者研究认为,蒙古族、苗族女性更倾向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9],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壮族男女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导致的,男性在农业生产中起主导地位,女性在商业活动中(赶圩)占一定优势,壮族妇女在“忙里忙外”中获得了部分性别平等[10],所以女性倾向于采用暂时、整体、可控的归因。
   研究结果还显示,独生子女更多采用了持久、可控、整体的归因,而非独生子更多采用了暂时、不可控、局部的归因,这种情况的可能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个性差异导致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分享父母的关怀,较少产生排他意识,而非独生子女不可避免的和兄弟姐妹竞争,容易导致易激惹、专横、缺乏自信等个性特征。
   (三)壮族初中生归因风格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相关
   对壮族初中生归因风格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独立自主与可控不可控、环境掌控与内在外在性及可控不可控、生活目标与可控不可控及整体局部性、自我接纳与内在外在性呈显著正相关;环境掌控与持久暂时性呈显著负相关。独立自主得分高的人善于克服社会压力,独立去思考、行为,能够自我调整行为、自我判断等。环境掌控得分高者善于利用、控制环境,生活目标得分高者有生活目标、方向感,有信念,认为生活有意义,这些都有利于归因于可控、整体方面。环境掌控得分高者还倾向于内部、持久的归因。自我接纳得分高者能克服社会压力的影响,独立思考、行为,自我调整行为,自我判断等。
   三、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壮族初中生越来越关心他人,朋友关系越来越紧密,思想和行为更独立自主,能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自我判断、调整,越来越倾向可控、整体的归因;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学生更注重个人成长,倾向于采用内部归因;与父母一块生活的初中生倾向于采用暂时、可控的归因;家庭人均中等收入或较高收入的学生人际关系更和谐,生活目标更具体,能较快地掌控环境。男生拥有更积极的人际关系,较好地个人成长及明确的生活目标,倾向于内部、不可控的归因,女生倾向于外部、可控的归因;非独生子女更具掌控环境的能力,更多采用了暂时、不可控、局部的归因;独生子女具备不断发展的意识,有生活方向感,对自我持有肯定的态度,更多采用了持久、可控、整体的归因。独立自主与可控归因、环境掌控与内部、可控归因、生活目标与可控、整体归因、自我接纳与内在归因呈显著正相关;环境掌控与暂时归因呈显著负相关。
  参考文献:
  〔1〕Conversano.C.Rotondo.A.Lensi.E.Vista.O.D.Arpone.F.Reda.M.A.Optimism and its impact on mental andphysical well-being. Clinical Practice and Epidemiology in MentalHealth,2010,(16):201–228.
  〔2〕董文,李志勇,李相南,徐慧聪.大学生无聊倾向与幸福感的关系:网络依赖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05):1034-1037.
  〔3〕李占江,邱炳武,王极盛.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01):6-8.
  〔4〕沃建中,孙慧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02):90-94.
  〔5〕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6〕张婷,张大均.中学新生心理素质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自尊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2):39-45.
  〔7〕王馨.彝族青少年归因风格调查分析——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3):35-38.
  〔8〕刘志军,刘旭,李维.初中生乐观归因风格与抗挫折能力: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01):64-69.
  〔9〕杨伊生,格根图雅,杜晓燕.蒙古族青少年归因风格发展特征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58-62.
  〔10〕罗志发.壮族经济活动与男女地位[J].白色学院学报,2008,(04):25-30.
   (责任编辑 徐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5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