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轻松学习概念 促进思维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以《比的意义》教学为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概念的具体特点,对概念的学习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要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 概念;生活情境;以旧引新;新旧融合;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O144.1,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2-0154-01
  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许多孩子,常常在填空、判断、选择题上非常容易失分,家长和学生总是认为是因为学生马虎,不仔细读題等等原因。其实归结起来除了是学习习惯不够好之外,更重要的是数学概念理解得不够透彻。没有一定的数学理论支撑,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当然比较茫然。
  一、以生活为桥梁,旧知为纽带,初步感知概念
  传统数学常常开门见山、孤立地教学概念,学习纯数学,造成了学生学而不会用、学而无用的现象,新的标准重视数学的实用性。“比的意义”这节课时开启课,是“比和比例”这一单元的核心,对以后的学习有深远的影响。如果脱离现实背景,要求学生强记定义,再生搬硬套,学生一知半解,势必产生消极的影响。为了让学生轻松的理解要点,并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我力求设计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例子。
  (一)同类量之间相比。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贴合生活实际的题:六年级参加讲雷锋故事的男生2人,女生3人,请你采用合适的方法比较这组数量。六年级的孩子很容易得出:2÷3可以得到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3÷2可以得到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这时,我提出“这两句话还可以怎么说?”一个简单的自学要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学“比”的情境,也为揭示“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埋下伏笔。
  (二)不同类量相比。不仅两个同类量可以用比表示,有些不同类的量也可以写成比。我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文买了3本笔记本用来9元钱,你能求出什么?用什么方法?对于这样简单的问题,学生自然轻松得出9÷3的式子,此时我擦去除号改成比号,及时告诉学生总价和数量的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换成相比的形式。此时,在轻松的学习中,学生们对比有了初步的认识,会把两个数想除写成两个数的比,并且知道同类量可以比,不同类量也可以比。当不同类相比时,会产生一个新的量,这就为比的概念的生成作了一个轻松的铺垫。
  二、以旧引新,生成概念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搭起旧知识和新知识的桥梁的作用,使抽象的概念微格化。为此,在教学中,我并不急于让学生直接朗读现成的定义,而是设计了几个小问题:(1)刚才的两个例子了每道题都有几个数量?(2)这两个数量都可以进行哪种运算?(3)我们可以把这种运算改成什么形式?
  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很容易得出:比表示两个数量的相除关系,并不适用于没有相除关系的两个数量。由此比的意义自然生成: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这种定义法既揭示了比的本质,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三、新旧融合,内化概念,建构模型
  一个事物的存在总是要和其他事物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说,正确分辨一个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区别与联系,也是对于认识本事物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恰当的比较教学法就成立概念学习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手段,为了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我采取了多种比较方式。
  (一)列表整理法。除法、比以及分数三者联系密切,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列表整理就成了区分它们最有效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交流,一致认为我们把课本上的定义改为:两个数的相除关系可以写成两个数的比。这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是与新的课程标准完全相符合的。
  (二)以图示意,举一反三,内化定义。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比的意义,作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之一——画线段图,便成立我所采取的教学方案。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公鸡和母鸡只数的比是3:5,根据这个比,你能想到什么?同学们集思广益,开始思维总是局限在公鸡和母鸡的关系中,这时,我加以引导,让学生把已有的信息以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如下:
  公鸡:
  母鸡:
  线段图直观地表示出了公鸡和母鸡的关系,同学们纷纷响应,认为公鸡相当于平均分成了3份,母鸡便有了这样的5份,牵一发而动全身,同学们举一反三,不仅举出了公鸡母鸡之间的倍数关系,且举出了各自和总只数的关系,更有学生指出:公鸡的只数比母鸡少2/5,母鸡的只数比公鸡多2/3。至此,这就使得学生对比的认识从表面深入到了本质。
  四、回归生话,巩固概念
  数学从生活中来,必将要回归生活。层次分明的练习可以起到巩固、强化概念的作用。针对比的意义的三大板块:比的意义,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作业,不仅包括必须达到的基础知识,还包括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以及学生学习小组可以进行的课外拓展活动。不同层次的作业,不同的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概念的具体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工作,同时,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是一次能完成的,我们必须在后面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巩固,加以应用,强化概念间的联系,在广度和深度上对概念及进行挖掘,拓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让数学真正成为一门有用的科学。
  参考文献:
  [1]刘家敏.刍议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J].华夏教师,2016(3):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0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