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预测”学习与乐趣体认相得益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预测,即根据线索推想猜度。阅读活动中的预测,是一种阅读策略,指的是读者边阅读边发挥想象,猜测内容。阅读前有预测、有期待,继而在阅读中不断验证、调整、再预测……阅读成为一种探索、一种冒险,充满趣味。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预测,掌握预测的方法,运用预测的能力,一方面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强化阅读中的主体意识,进而不断提升阅读能力。
  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别饿坏了那匹马》一课时,确立该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游戏,了解“一边阅读一边预测”的阅读策略,留心抓住线索做出推断;运用“一边阅读一边预测”的方法学习课文,体会并掌握阅读策略——阅读时抓住线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也可以联系阅读经验,发挥想象进行预测;不断地验证自己的预测,享受阅读的乐趣。
  一、课前游戏,猜谜猜诗,了解“预测”
  (一)根据谜面,初尝“预测”
  师:上课前,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猜谜语。(出示含有谜面的图片:没有脚, 没有手, 背上房子到处走, 有谁把它碰一碰, 赶紧躲进房里头)
  生:蜗牛。
  师:为什么?
  生:因为蜗牛有一个壳,它没有手没有脚,别人碰它一下就躲进“房子”里。
  师:她抓住的信息是“房子”,有抓住不一样信息的同学吗?
  生:看谜语下面的图片,是蜗牛。
  生:有壳的是乌龟和蜗牛,没有脚没有手的只有蜗牛了。
  (二)根据图片,再试“预测”
  师:猜的时候要把所有的线索和信息都考虑到。继续猜,这回我们来猜古诗。
  (PPT出示部分图,图上有一株高大的柳树)
  生:《咏柳》。
  师:理由?
  生:因为图上有棵柳树。
  生:柳树比较高,长得比较茂盛。
  生:柳树的叶子是嫩绿色的,说明它是刚长出来的,“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明诗描写的是春天。
  生:因为图上柳树的枝条还在飘动,说明有风。
  (PPT再出示部分图,图上增加俩儿童,儿童手中牵着线)
  生:我看到了两个小孩子,我觉得这句诗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生:两个小孩子在玩耍,手上有放风筝的线。
  生:他们的动作就是放风筝时做的。
  师:哦,你还想象他们是在放风筝呢。看来光看一点线索是不够的。
  (三)回顾游戏,了解“预测”
  师:通过这两个小游戏,我发现大家还是有预测的功夫的。那知道什么叫“预测”吗?
  生:通过许多线索来确定一件事物。
  生:通过现有的线索去猜测事物。
  师:两个同学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是什么啊?
  生:(齐)线索。
  师:(PPT出示“根据某些线索推断猜度”)根据线索,我们还得发挥想象。今天我们就来试试这种阅读方法。
  (生一边阅读一边预测)
  二、依据课题,发挥想象,展开“预测”
  师:(PPT出示课题)读了课题,你看到了怎样的线索?发挥想象后,又有些怎么样的预测呢?(板书:线索、预测)
  生:我看到的线索是“那匹马”,预测“马”是主人公。(師板书:“那匹马”、“马”是主人公)
  生:我也觉得主人公是马,线索是“饿”。(师板书:“饿”)
  生:我根据“别”这个线索,觉得那匹马比较重要,不能饿坏了。(师板书:“马”很重要)
  生:我也觉得关键词是“别”,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养马的人。
  师:你看,他通过这个线索看出马是主人公,而你觉得人是主人公。(板书:养马的人是主人公)
  生:我抓住了“那匹马”,这是以第三人称来讲述的,可以确定马不是主人公。
  师:哦,从“那匹马”中你反而得出了这样的预测。看来通过相同的线索能有不同的预测。
  三、阅读开头,引发冲突,再次“预测”
  (一)初读开头,验证“预测”,引发思考
  师:读了课题,我们有了这么多的预测。想不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呢?赶紧读读课文。
  (PPT出示课文开头两个自然段,生默读)
  师:你们的表情怎么那么吃惊啊?
  生:马到哪去了?
  生:怎么和书扯上关系了?而且作者讲的是一个残疾青年。
  生:作者在文章里面说了“我”家里很穷,他应该没有钱买马。
  (二)依据文本,学习方法,调整“预测”
  生:老师,可能“那匹马”就是指代“我”,“饿坏了”就相当于没书看。
  师:他已经在继续猜了,对不对?你说,什么线索给了你新的预测?
  生:“身无分文的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溜之大吉。”
  师:有点意思,窃读。(板书:窃读)“我”窃读给了你怎样的提示?
  生:预测课文写“我”读书的经历。
  生:这篇文章中,“我”就是那匹饿坏了的马。轮椅上的残疾青年就是喂马的人,他用精神食粮来代替马的食粮。
  生:“当我第二天上学经过书摊,看见他依然宽厚地对我一笑时……”通过“宽厚”,看出这个残疾青年对“我”很友好。
  师:(板书:“宽厚一笑”)你们看,他是怎么预测的?除了抓住线索之外——
  生:联系上下文。
  (师板书:联系上下文)
  生:我觉得“别饿坏了”的“别”应该是对着作者的爸爸妈妈说的,因为后面写了“刻骨铭心的两个耳光”。
  师:(板书:“两个耳光”)继续,你猜到的是什么?
  生:我猜到作者的爸爸妈妈不愿意让他这样偷看残疾人的书。   师:(板书:家长不让)为什么通过“两个耳光”就想到爸爸妈妈呢?这里并没有出现爸爸妈妈。
  生:因为只有爸爸妈妈才会这样惩罚他。
  师:我们生活当中是不是这样的?你们看,他这样的预测是怎么得到的?
  生:联系生活实际。(师板书:联系生活)
  师:同学们,我们在猜的时候找到了线索,把关键词找出来了,比如说“宽厚一笑”“两个耳光”……把这些关键信息画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预测写在边上。
  四、阅读节选,整理方法,练习“预测”
  (一)独立阅读,合作学习
  师:继续一边阅读一边预测,把你觉得有意思的线索画出来,然后把你的预测用简要的词语写下来。(PPT出示自学要求:画出线索;写下预测;想想依据)
  (生打开课文阅读节选,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PPT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讨论线索;讨论预测;写好板贴;交流依据)
  (生依据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板贴后,把它们贴到黑板上)
  (二)全班交流,整理方法
  (师生合作,整理板贴,内容相同的合并,同一类别的归类。全班交流,按组阐述)
  师:这么多同学抓住相同的线索“茫然”,预测都一样吗?
  生:预测是相同的,都说青年的家里没有马。
  师: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有这样一致的预测?
  生:如果家里有马的话,碧云应该是很清楚的,她是不可能茫然的。
  师:你是根据生活实际,读到这样的眼神,预测她的内心活动。
  生:我觉得家里有马的话,碧云就不需要别人再三提醒把马草拿回去……
  师:你是通过什么来预测的?
  生:联系生活实际。
  生:我觉得即使青年有马,马草也应该事先会准备好,所以我预测“并不缺马草”。
  师:(板书:不缺马草)看来同学们很会抓关键线索。继续预测。
  生:我们的线索是“饿坏了那匹马”。我们觉得“那匹马”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可能是指残疾青年家里的马,第二种含义可能是大家刚才说的,“我”就是那匹马,因为后来“我”不怎么去看书了。
  师:为什么通过这一条线索,你们会有两个不同方向的预测?
  生:因为那眼神。
  师:你们联系了“茫然”,所以感受到残疾青年家里没有马。还有没有其他说法?
  生:“茫然”说明了妹妹很不情愿,结果残疾青年“命令道……”
  师:你们是联系兩个线索,预测他们家是没有马的。
  生:我觉得“饿坏了那匹马”中,作者把自己比作马,说明他已经许久没去看书了。
  生:整篇文章强调了很多次“那匹马”,说明青年需要马草喂马。
  师:多次强调了,所以这名同学看到不止一处线索,是看到很多处。
  生:我们觉得青年家里是没有马的,他知道,作者需要更多的马草来换钱看书。
  师:你们怎么会有这个感觉?多次反复强调,那不是应该更加肯定咯?
  生:因为有些时候,人在撒谎的话,他就会多次重复这个谎言。
  师:这是根据什么预测的呀?
  生:生活实际,很多故事书上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师:对,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经验。
  师:同学们真的会抓线索,很会动脑筋、会猜,还知道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甚至调动阅读经验,真棒!我们猜的到底对不对呢?请同学们下课后再去阅读全文。
  五、师生合作,梳理方法,会用“预测”
  师: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呀?
  生:我第一次知道故事可以这样猜出来。
  师:对,阅读时发挥想象,一边阅读一边预测。
  生:我懂得了抓线索,借助很多线索其实可以推断出结果。
  师:哦,抓线索,预测结果。
  生:我认为这样一边猜一边读,反而能更加吸引人,让这个故事更有趣。
  生:我知道预测的时候,不仅要联系上下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
  师:是啊,预测时不仅要仔细阅读文本,善于抓住文中的线索,我们还要联系生活实际,甚至是阅读经验。
  师:“一边阅读一边预测”的阅读方法很有意思吧,以后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阅读更多的文章,这样我们的阅读水平就会越来越高。
  (附板书)
  (浙江省杭州市星洲小学 310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5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