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懂数学语言体验学习乐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很多学生怕数学,不是因为数学很难,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读不懂数学题意。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对学生阅读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体验,进而爱上数学学习。
  关键词:数量关系 关键字词 生活实际 数学信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3-0141-01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感叹学生越来越怕学数学,做的作业也错的越来越离谱,一番感叹之后又踏上讲台继续针对错题进行讲解,直到学生们都完全理解了才继续下一条错题……长此以往我们做教师的很累,做学生的更累!
  当我们仔细的观察过学生的作业,仔细分析过他们列式的理由,再结合他们订正作业的速度,就能判断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没有仔细读题目。然后师生们都以没有认真读题目为借口为做错了开脱,教师教得糊涂,学生学得更加糊涂。如果我们再深一层的去思考思考,就会发现之所以学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他们没有读懂数学语言,不会阅读数学语言。
  曾经教过这样一名学生,她的作业总是错很多,订正作业的时候去问同学,下一次的作业依然有很多的错误,直到我强迫她必须自己订正作业,她才到我这里求教。当时我只是让她把题目多读几遍,然后就问她:“你从题目里知道了什么?”刚开始的时候,她读的很困难,五六遍都没办法理解题意,这时我才开始指导她要注意理解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渐渐的她读题的遍数越来越少,正确率也越来越高,这学期她的成绩进步了20多分。这样的教育经历让我坚定了一个想法,只要学生能顺利的读懂题目中的数学语言,就能让数学学习变成一件十分轻松愉快的事。
  在我们碰到的题目中有哪些是需要我们注意并理解的数学语言呢?举几个最经常出错的题目,例如三年级的这样两道题目:
  (1)用3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边长是整厘米数),有多少种方法?
  (2)用一根3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边长是整厘米数),有多少种方法?
  这两道题学生们经常混淆在一起然后就是我們感叹不已的张冠李戴式的答案。其实在这两道题的描述中还隐藏着这样的数学信息:第一道题中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其实是在告诉学生,这道题目说的是面积,解题时需要用面积的计算公式;第二道题中的“长”和“铁丝”告诉学生,这道题目说的是周长,解题时需要用周长的计算公式。如果学生能读懂隐藏在题目中的数学语言,那么在解决这样两道题目时就不会再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了。
  又如六年级的一道题目:
  一辆汽车行50千米用汽油4升,一升汽油可行多少千米?行一千米用汽油多少升?
  这道题目学生需要考虑清楚问题当中的“一升汽油”和“行一千米”所表示的含义,才能正确的列式解决问题。
  其实,数学语言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它既有数学自身的专业特性,又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含义的准确理解。
  例如一年级的两道题目:
  (1)欢欢有30个苹果,朵朵又给他20个,欢欢现在有几个苹果?
  (2)欢欢有30个苹果,送给朵朵20个,欢欢现在有几个苹果?
  在这两道题目中,学生们需要对“朵朵又给他20个”和“送给朵朵20个”这两句话进行充分的理解,明确是送给别人还是送给自己,这样才能列出正确的算式解决问题。
  笑笑在长50米的游泳池里游一个单趟要3分钟,游三个来回需要多少分钟?
  在这道题目中,学生要理解“单趟”和“来回”在实际生活里所表示的意思,才能写出正确答案。
  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常规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在学生读题的时候,利用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算式。
  例如:“原有”、“卖出”、“还剩”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原有·卖出=还剩、原有·还剩=卖出、还剩+卖出=原有
  当学生们牢记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就可以利用题目给出的条件直接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把题目中的关键字词与所学知识建立相应的联系。
  例如:一位杂技演员在悬空的钢丝上骑独轮车。独轮车车轮的直径是45厘米,从钢丝的一端到另一端,车轮正好滚动40圈。这根悬空的钢丝长多少米?
  这里的“车轮正好滚动40圈”就是我们所学知识中的圆的周长,只有学生理解了车轮滚一圈就是圆的一个周长,才能把钢丝的长转换成计算40个这样的圆的周长。
  最后,我们要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男同学24人,女同学23人,每条船最多坐4人,一共需要租多少条船?
  这道题需要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习俗,不满4人也需要坐一条船,这样才能算出需要租多少条船。
  只要学生在读题过程中充分的理解其中的数学语言,就能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从而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享受成功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从怕数学转变为爱数学。
  参考文献
  [1]谢振煜.如何让数学作业充满活力[J].试题与研究,2019(02)
  [2]黄伟军.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究[J].考试周刊,2019(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06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