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将自行车带进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将自行车带进课堂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所带来意义不可小觑;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一个补充,其补充的地位不可忽视;兴趣——学习最好的老师,其作用更为重要。我们若能把这三者有机结合,那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校本课程;骑行;兴趣
  
  一、 课程的开设背景
  我校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方面一直进行着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设主要以小团队的形式进行,即以某一个老师为主体,另外有几个老师协助的方式进行,在过去的样本课程中我一直在当“配角”,今年在开设校本课程时,我也想当当“主角”,于是就决定独立申报了一个校本课程。可申报什么内容呢?我一直拿不定主意,申报与我所学专业相关课程是我的第一选择,可同学科的老师已经申报了好几个相关的课程,而且已经开设多年,非常成熟,万般无奈之下,我决定另辟蹊径,将我的业余爱好——骑行,来作为我的校本课程内容,于是就开设了“自行车的骑行技巧与简单维修”这样一个校本课程。
  二、 课程的开设内容与开设计划
  骑行既能锻炼身体,又是一种低碳、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骑行爱好者越来越多,可很多骑行爱好者们在骑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惑,如换挡不畅,中途掉链条,中途爆胎……如果具有一定的骑行技巧和简单维修技能,那这一切都将不再是什么问题。正是基于此目的,我将校本课程的内容定为了“自行车的骑行技巧与简单维修”,主要想从骑行技巧与简单维修两个方面来设计校本课程内容,让同学们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一项技能。
  经过反复斟酌,我将课程内容分为了三个部分:一是理论知识介绍,二是动手操作,三是实践活动。结合学校校本课程的统一布属,将8个学时的校本课程安排如下:第1、2课时,介绍骑行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第3、4、5、6课时,安排学生进行手把手的实践操作活动;第7、8课时,组织同学进行一次中短距离的参选实践活动。
  三、 课程的实施过程
  按照学校校本的实施计划,面向全体高一、高二学生推介我校本课程,最后竟然有近二十个同学选择我的课程,感谢这些同学的垂青,我的校本课程得以顺利地开设。
  按照开设计划,分三部分完成了相关的教学任务:
  第一阶段,从理论上介绍了骑行的相关基础知识。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了骑行的意义,骑行的基本技巧,骑行必备装备,骑行的安全常识……
  第二阶段,通过手把手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了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学会了自行车的常规调试,学会了调变速器、换刹车片、补轮胎等简单的维修方法。
  第三阶段,组织同学进行了一次往返40公里左右的骑行活动,并在骑行的过程中对前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进行了实践检验。
  四、 课程实施后反思
  我的校本课程在实施之前,我很担心会没学生选我的课程,直到学校将学生的选课情况公示后我才松了口气。但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热情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校本课程结束后,学生对我的课程的认可使我倍感欣慰。反思这次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我的课程之所以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我的选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它感兴趣。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汪明帅教授在《兴趣: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另一种解释》一文中从不同的层面阐述了兴趣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性。文中说:“学生的兴趣需要,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之一,就是因为立足于学校的、以教师为开发主体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能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特殊的学习需求;校本课程开发最初被提出的背景之一也就是为了表示对国家课程开发过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学习需求的不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之一便是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所设计的任何课程都必须能够满足并不断地引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校本课程开发在形式上是“以校为本”,其背后的真正哲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兴趣为本”。“学习者个人的兴趣不是衡量课程内容有效的唯一标准,但它是必不可少的衡量标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校本课程的顺利推行和持续发展取决于学生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引领学生积极投入校本课程的学习和促使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有所收获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校本课程作为对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它的角色定位决定它的内容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依据。如果我们校本课程还是继续搞学科知识相关的那一套,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毫无兴趣,反过来如果我们搞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课题,学生会非常感兴趣。
  当然兴趣并不等于好玩,如果校本课程的开设仅仅让学生觉得好玩,那就失去了校本课程开设的意义。校本课程的开设应该是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让学生和老师更亲近,形成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本次选择我的校本课程的几个学生,就是冲着我是他们的化学老师而报名的。他们几个化学学得不是太好,他们觉得化学成绩不是太好,不太好意思和我亲近(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平时化学课堂上学生人数较多,不可能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机会和老师交流)。而通过这几次校本课程,和我一起动手修自行车、一起骑行的过程中,逐步和我亲近起来,更多的时候是把我当朋友而不是老师,这种师生关系在不自觉中也带到化学课堂上去了。现在校本课程虽然结束了,可我们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却延续了下来,他们在化学课堂上表现得更加积极与自信,当然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通过这看似与学科学习无关的校本课程的学习,却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科学习的兴趣与成绩,这就是校本课程最大的意义。
  总而言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兴趣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为了避免对兴趣产生的误解,教师要认清兴趣的本意,正确运用“兴趣”,开发出真正符合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的本质意义。
  参考文献:
  [1]汪明帅.兴趣:在校本課程开发中的另一种解释[J].教育学术月刊,200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82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