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安全意识重于泰山。安全教育即生命教育,在化学教学中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问题的材料与化学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有效渗透安全知识,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悲剧的上演。
  【关键词】化学教学;安全教育;对策
  安全意识重于泰山。安全教育即生命教育,在化学学科中渗透生命和安全教育,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规律,增强学生珍惜生命的认识。将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在化学学科中,还可以避免单纯德育教育的说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学习和化学有关的知识时思考生命的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一、构建化学学科中生命安全教育目标
  在化学学科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支撑,因此,教师一定要构建在化学学科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将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变得更加具体。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目标的构建,教师可以从情感维度、认知维度和行为维度这三个方面进行。
  1.情感维度。就是加强学生对生命与化学的情感态度的认知,激发学生对化学和生命关系的探索,让学生能够将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认知生命的规律,了解生命的意义。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只有将化学的规律和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认识生命,从而形成良好的生命保护意识。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情感维度,对于激发学生珍惜生命的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还能够增强学生热爱生命和敬爱生命的意识。
  2.认知维度。在化学学科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认知维度,就是要提升学生对化学和生命关系的认知能力,揭示化学和生命的联系,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过程以及生命的保护等方面的认知程度,才能良好的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3.行为维度。行为是个体的一系列活动和反应,在化学学科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就是要促使学生养成珍惜生命的行为,而行为是受认知和情感的影响的,因此,只有加强学生对生命安全的认知和情感态度,才能使其养成良好的珍爱生命的习惯。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安全知识教育
  课堂是教师传授给学生化学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化学理念之地。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可有效地降低事故的发生。
   (一)从课本所讲几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入手
   九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充满了好奇心,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不知道危险就在身边。因此从所讲物质化学性质入手,如:毒性、可燃性、爆炸性、强氧化性、强腐蚀性、放射性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安全第一。如:讲碱性物质Ca(OH)具有腐蚀性时,可联系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其主要成分为CaO,不能食用的,因为CaO吸水生成Ca(OH),Ca(OH)具有腐蚀性,会腐蚀人的肠道。再如因为浓硫酸有强腐蚀性,可以毁容,腐蚀皮肤。因此要告诉学生一些处理方法:如果浓硫酸滴到衣服上,应迅速脱下受伤者被污染的衣服,迅速用布擦去皮肤上的浓硫酸液体,并用大量清水冲洗干净,或再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或涂抹即可,受伤严重者及时送医院治疗。
  (二)从化学与生活单元入手
   化学与生活联系很紧密,其中“化学物质与健康”单元就是针对食品安全的。人类需要食物,而食物中含有化学元素。而有些元素在人体内是有限量的,例如:碘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适量碘能在机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碘的生物化学功能主耍是通过甲状腺激素表现出来的。因此,机体一旦缺碘就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碘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体的安全。如:在讲生活中的食盐时,教师利用课后习题进行安全教育,有一种类似食盐的物质——工业食盐(亚硝酸钠)它为致毒的物质——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能作为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如香肠等的生产中使用,可保持肉制品的亮红色泽,抑菌和增强风味。但摄入量有严格限制。因为亚硝酸盐在人体内可以使组织缺氧而中毒。另外,亚硝酸盐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也能转化为具有致癌作用的亚硝酸胺。再联系社会热点食品安全事件,如:三鹿奶粉、苏丹红、大头娃娃等事件,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学完该知识后,学生就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在生活中,如在生活中不选择色泽异常鲜艳的熟食制品,变质的蔬菜和腌制不透的咸菜,多吃新鲜的食品。
   三、在化学实验中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相当重要的环节。实验材料丰富多彩,实验现象的千变万化深深的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学生很想亲自动手做实验。但是当他们在实验中遇到困难,实验没做成功,或害怕实验有危险,或担心有毒药品会影响身体健康时,就不愿做实验,甚至不敢进实验室,还有可能对学生学习化学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必需对学生进行实验的安全教育。
   (一)实验操作前的教育
   化学实验中,要经常接触各种化學试剂,不少化学试剂是危险性化学药品。如:浓酸(浓硫酸等)、强碱(浓氢氧化钠溶液等)、白磷等。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常伴有各种气体、火焰等,这些物质对人体有的是有毒,甚至有的是剧毒,实验中还有可能发生烧伤、扎伤、烫伤等事故,所以在上化学实验课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告知一些应急措施,如: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禁止研磨二者的混合物,否则将引起爆炸。酒精灯不用时及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以免引起火灾或爆炸;同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做好演示实验、合理使用反例,对于一些可以在实验室模拟的错误操作导致的后果,教师可设计一些错误的反例加以验证,以加深学生印象。如:水倒入浓HSO中进行稀释的后果;加热时先撤酒精灯导致水回流引起试管炸裂等,只要条件允许,设计合理,不会引起事故的均可一试,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事故的再现,已引起学生的惊醒,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实验过程中的教育
   在实验过程中,学校要派足够数量的教师来指导学生实验,要指导学生规范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千方百计预防和清除不安全因素,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在平时学生实验中除了讲清楚规范操作、安全要求外,加强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既是化学实验教学应重视的问题,也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化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在化学教学中涉及到安全求生教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和课本知识相关的摆脱险境的相关知识向学生传授,让学生通过化学获取一定的生存方法,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灾难或者陷阱时,能够采取一定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当遇到有些突发状况或者危险的时候,学生只有熟练掌握求生的技能和常识,才能在灾难面前自如应对,保护自己的生命。例如: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习关于“燃烧”的相关知识,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将如何使用灭火器的相关知识向学生讲解,让学生在火灾中能够正确使用灭火器逃生。
  总之,安全意识重于泰山。安全教育即生命教育,在化学教学中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问题的材料与化学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有效渗透安全知识,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悲剧的上演。
  【参考文献】
  [1]张宝珠.生命教育在化学教学活动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5(44)
  [2]罗晓安.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山海经(故事),2017(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09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