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园林植物保护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园林植物保护学》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尝试进行创新教学改革。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尤其在课程体系的知识融合、人文思维的培养训练等方面进行一些尝试,较好解决了专业课程枯燥乏味、课堂沉闷、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增强了专业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知识结构,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园林植物保护学;创新课程;教学改革;课程融合;人文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3-0150-02
  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度我校启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的建设工程,园林专业教学团队申报的《园林植物保护学》成功获批校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程立项。《园林植物保护学》是园林专业重要的骨干课程,它研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综合治理,对园林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以后从事园林植保工作的能力。针对该课程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强的特点,结合我校“基础理论扎实,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园林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团队近些年来大胆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突破原有的灌输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尝试
  大学课堂传统教学方法,多以专业知识单向灌输和传授为目标导向,这在信息化和价值多元化时代越来越显现其局限性。为适应新时代特点,满足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的需求,应从根本上改革大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坚持“有用、有效、先进”的原则,以课程与就业“出口”之间的必然联系为基本依据,满足学生未来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充实教学内容,着力构建以学生“出口”为导向、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重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有机融合相关课程知识,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创新课堂建设中,教材是教师用于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主要知识载体。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根据培养目标,既要有效使用教材,又不能受教材内容的禁锢。要大胆地将相关课程内容有机渗透融合,合理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打破原有课程教学体系,真正体现出教材的实用性、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的优化,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关注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兼顾考研、考公、创业、生产服务等不同需求的学生学习。教学内容的优化,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要恰当融合相关专业知识,把与本课程相关的外围知识有机融合成“知识系统树”,挖掘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更好地充实和丰富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例如,在学习土壤因子对地下害虫的影响时,自然而然地把土壤肥料学的相关内容引进害虫防治体系;分析气象因子对昆虫生长发育和病害流行的影响时,自然应用到生态学、农业气象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等课程的内容。教学内容的优化,还应立足本地、辐射周边、兼顾全国。对于本地优势病虫害种类作为重点掌握内容,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延伸到学生所熟悉的农作物的病虫害,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丰满,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教学内容的优化,还要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讲授农药安全使用章节时,普及农产品安全常识,增强学生遵纪守法观念,从细节中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的修养。
  2.尝试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融合,培养学习兴趣。专业课程内容是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框架和骨干,体现了不同专业的特点。教学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专业课程的枯燥乏味、难懂难记,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近些年来,我们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尝试着引进一些人文知识、传统文化进行适度融合,力求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讲授病虫害的危害及意义时,借用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轻微的病虫害能促进植物抗逆性提高,枯枝落叶、病叶烂果也有它的价值,向学生传授生态学思想;春季病虫结束休眠之际,联系到“劝君莫打三春鸟,雏在巢中盼母归。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的谚语,传授“仁爱之心”、“好生之德”,倡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理念;随着季节变迁,适时介绍“二十四节气歌”和“三伏”、“数九”等物候和气象学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人文素养;在学习害虫生物防治时,强调热爱和保护自然天敌动物,自觉维护生态平衡;介绍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时,讲述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小故事,教育学生要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讲授化学防治时,介绍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的发明过程,分析六六六、滴滴涕、百草枯等农药的辉煌和命运,讲授一些环境保护和农药残留案例;讲授植物检疫时,以美国白蛾和松材线虫病的传播蔓延为例,以及当今频繁的国际贸易和时常发生的有害生物入侵案例,使学生更加明确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讲授枣疯病、榆蓝叶甲、榆四脉绵蚜时,巧妙地讲解“枣(早)脊(积)榆(余)梁(粮)杏(幸)门开”的寓意,了解民间传统习俗文化。利用这些课堂小故事,丰富了课堂内容,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程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盼和渴望,增强了其学习热情。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尝试
  1.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互融合。与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具有形象直观、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在课程教学改革尝试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适合园林专业教学的PPT课件、小视频、小模型、彩色挂图等。传统的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相互融合,让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于师生互动的状态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2.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和現场教学各有其优缺点,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绿化、周边花圃苗圃、滨河景观绿地等资源,适时进行现场教学,拓宽了课堂教学半径。例如,随着季节变化,结合园林植物某些病虫害发生的季节性,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室外现场教学,增强教学的真实感。充分利用校园绿化部门喷药防治、高尔夫球场修剪和喷洒药剂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加深记忆、得到锻炼,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开辟室外课堂,让学生分组观察和记载校园某些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结合校园绿化管理,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然后统一点评。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培养提高了其在课堂之外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课堂之外的学习习惯。根据课程的进度和内容,及时向学生推荐一些科普性的微信公众号、专业的微博账户、参考阅读书目和期刊、网站,开拓了学生视野。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实习实训、郊游踏青等各种机会,观察和拍照收集植物病虫害,在班级微信群或QQ群共享,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大大丰富了课堂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小结
  《园林植物保护学》是园林专业的骨干课程,也是我校为满足社会需求面向社会开放的实用课程之一。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学内容的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案例式、现场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同时,结合各自的科研内容,把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进展充实进课堂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学术含量和实用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齐慧霞.提高园林植物保护学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5(1):49-51.
  [2]刘恩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重塑大学课堂魅力[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32(4):15-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0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