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特征及其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动画电影是儿童最喜爱看的媒体之一,也是儿童非正式学习的重要资源。迪士尼动画电影是动画电影界的佼佼者。为了促进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分析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特征,总结出迪士尼动画电影对我国动画电影的启示。
  關键词 迪士尼;动画电影;儿童认知发展;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2-0008-04
  1 前言
  纵观我国动画电影市场,最受追捧的当属迪士尼动画电影。无论是电影的选材、配乐,还是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搭配,都拿捏精准、深入人心。我国动画电影虽起步早,但经典作品较少。儿童是动画电影最大的受众群体,其身心发展都受到动画电影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面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深入分析迪士尼动画电影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我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启示。
  2 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特征: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
  选材的多元化  迪士尼动画电影选材丰富,从1928年全世界第一部有声动画片《威利号汽船》上映到现在,迪士尼电影公司推出众多世界人民喜爱的动画电影作品,其选材可分为四个类别。
  1)经典文学作品。迪士尼动画多取材于儿童文学作品,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睡美人》均改编自格林兄弟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经过迪士尼的二次创作,故事更加真实和感人且符合逻辑。
  2)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迪士尼诞生于美国,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文化具有多元性,这也体现在了迪士尼取材上。例如:迪士尼动画《罗宾汉》采用与众不同的角度重新诠释了英国民间传说中的英雄角色;《花木兰》的选材则来自中国古代乐府民歌《木兰辞》。
  3)迪士尼公司原创。华特·迪士尼及其团队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对其他文学作品的改编和去粗取精的加工,他们拥有很多自己的原创作品。
  4)子公司作品的融入。迪士尼公司并购了包括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在内的多家子公司,团队的壮大带来更多的作品内容。
  从选材内容不难看出,迪士尼的影片选材很多来自传统纸质媒体读物,这些读物的内容在传统教育中通过言语的方式传递给儿童。佩维奥的双通道理论指出:“人的认知是独特的,它专用于同时对语言与非语言的事物和事件的处理。”动画电影给儿童呈现出语词和图像两种信息,从不同的感官刺激儿童,引起他们的注意,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当然,迪士尼动画电影选材不拘泥于原有著作,而是对其大胆改造,并且对现实生活有着天马行空的创造力[1],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
  1)角色性别的设定。人物的设置决定了一部影片的观赏性和风格特点,塑造一位生动活泼的动画人物是制作一部优秀动画片的必然条件[1]。迪士尼动画不同于其他国家动画作品多以男性角色为主导,它创造了很多家喻户晓的公主角色,并以“迪士尼公主”为商标打造了很多商品。
  儿童从两岁开始就有了性别认同,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儿童首先要经历性别标志阶段。他认为早期的学前儿童能正确标志自己以及他人的性别,但这时的儿童对性别的认识是根据外部的、表面的特征。迪士尼动画抓住了孩子们的这一特性,设计出的角色符合儿童对男女性别特征的认知。
  迪士尼作品中大部分主角是拟人化的动物,它们被赋予人性化的情感和拟人化的行为。同时,拟人化的角色也彰显出明显的性别差异,比如同样的“米老鼠”形象,男性角色叫米奇,把服饰改为裙子配上蝴蝶结,就塑造了米妮的女性形象。这种人物设置符合学前儿童对性别的认识,他们认为如果一个玩偶的服饰或发型改变后,它的性别就改变了。
  2)角色性格的刻画。迪士尼动画电影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也游刃有余,创造出的角色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早期白雪公主最显著的性格特点是仁爱、优雅;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又赋予公主独立、坚强的性格;进入新世纪,价值观更开放、多元,这个时代的公主又拥有了勇敢和不随波逐流的性格特征。
  正面角色性格的良好突出离不开反面角色的衬托。迪士尼动画电影对角色的塑造有着独到的理解,并在作品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正面人物多以圆形的形象出现,而反面人物以三角形出现[1]。比如《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以圆圆大眼、肤白似雪、唇红如血刻画白雪公主的善良形象;而反面的皇后角色,倒三角的脸型配上上挑呈三角形的细眉和斜视的眼神,一副阴险狡诈的面容。儿童对形状最为敏感,柔和的线条给人以温润和善的感觉,棱角分明的形状总让人觉得咄咄逼人。这种人物形象夸张的刻画更容易让儿童辨别人物特征。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事件的重要性怎么表达都不过分[2]。
  3)人物面部细节的精准拿捏。为了让片中角色饱满而鲜活,动画师会反复拿捏人物的面部表情。无论是人物线条的运用,还是角色的行为动作,在写实的基础上,动画师创作时会适当地夸张。在《疯狂动物城》中深受大家喜爱的树懒就是动画师把他行动迟缓的生活习性更夸张地表现出来,片中树懒极慢的语速和上下颌的缓慢张弛,在观众为他捏一把汗的同时,使树懒的角色形象深入人心。
  角色形象通过性别区分、性格刻画、外貌造型和人物对话的巧妙整合,就在儿童的脑海中定型了,好似这个人物形象本就应如此存在一般[3]。这种浑然天成的状态提高了儿童对影片的亲近度,让他们能在放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到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表明:人的很多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或榜样)以及行为的后果而学会的。儿童是通过观察动画电影中人物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无须亲身体验强化。用动画呈现的方式代替家长说教,引导孩子们相信“真、善、美”。
  音乐及场景的完美融合  迪士尼公司的傲人成就离不开其推出的音乐剧。迪士尼音乐剧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歌舞动画片、舞台音乐剧和电视音乐剧[4]。这些音乐剧的共同特征就是将故事情节以歌曲的形式呈现,或是用背景音乐烘托氛围和人物的心理境遇。   1)音乐、场景与故事发展的高度契合。《冰雪奇缘》中有一个体现艾莎心境的片段:她先是内心迷茫、心情低落,人物的着装和背景采用灰暗的冷色调,同时配乐节奏缓慢且声音低沉;而后随着她慢慢冲破自己内心的障碍,场景色调逐渐明亮起来,音乐节奏加快且情绪慷慨激昂。用音乐的节奏、音调配以颜色的明暗体现人物心境和故事的转折,比言语描述的效果好得多[5],也增加了影片的情感维度[6]。
  影片各要素的完美搭配能很好地突出影片的整体风格。比如影片《救难小英雄》开始的场景是联合国总部以及极具现代化风格的摩天大楼,主要是为了衬托与之完全相同的“小英雄”们的生活环境[7]。
  2)音乐和色彩对儿童的影响。儿童作品中童趣是不可或缺的,华特·迪士尼曾说过,他的作品是为了保护所有人的童真,在作品里竭力体现出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4]。迪士尼动画电影在表达童真时,戏剧对白中为表现儿童的率直天真,单纯稚嫩的唱腔以及语调的上扬是其惯用的手法;并且歌曲的歌词浅显易懂,符合儿童的理解水平;曲调活泼有趣、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动人,这使得歌曲朗朗上口,便于在儿童中传唱。
  同时,迪士尼团队富有创意地使用色彩。儿童对颜色敏感,视觉刺激能引起他们的选择性注意。在1~3岁的幼儿期,儿童对于颜色偏好不明显[8];在四岁以后,儿童会逐渐显示性别差异。儿童感知颜色差异性随年龄增长受到生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外部因素影响,同时受到个性、性别等内部因素影响。色彩鲜明变换的动画让儿童感知背景带来的颜色美感,从而提高对色彩的认识和感知能力。
  儿童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引起注意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激发兴趣,一种是使用刺激的变化[2]。丰富的色彩变化就是使用了刺激变化的方法,同时屏幕中情景的迅速切换能持续给予儿童新的刺激,所以即使迪士尼动画电影时长达到一个多小时,儿童也能集中注意力观看。
  主题思想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  立意是作品的灵魂,而主题思想是作品成败与否的关键,一部好的作品要能传递出振聋发聩的观点和作者的处事态度。迪士尼动画电影的思想立意通俗易懂、老少皆宜、雅俗共赏[4],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思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这对儿童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由于迪士尼影片老少皆宜的特性,使观看影片可成为一个家庭性的亲子活动。有学者指出,家长和孩子的有效沟通程度和他们陪伴孩子的时间成正比[9],有助于儿童建立正确的家庭观。
  柯尔伯格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基础上大为扩展,总结出三种道德发展阶段水平。其中,处于前習俗水平的儿童关注行为的直接后果并持“对我有何益处”的态度,将正确的行为定义为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儿童在这一阶段对“对错”没有明确的观念,他们的认识完全来自父母的教育以及做错事后父母的反应。儿童评定行为好坏依据行为得到的结果,认为受赞美和表扬的行为就是积极的,受责骂和惩罚的行为就是消极的。
  迪士尼动画电影延续多年的经典主题就是正义战胜邪恶。正、反两面人物以外表和行为结果形成对比,无疑旗帜鲜明地警示儿童,符合该时期儿童对事物认知表面化的特点。
  如今,迪士尼动画虽然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品牌,但在主题思想的取向上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美国本土文化的影响。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实用主义、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是其核心部分[10]。
  迪士尼动画电影作为动画片的代表,自然也受到美国价值观的影响。美国文化重视个人的奋斗过程和追求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10]。迪士尼动画的主角一般是单打独斗,配角的出现是为了突出主角的强大,这就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集中代表,他们强调自强与独立,认为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同时,移民文化带给美国自由平等的观念,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和效益之上的目标使其深谙实用主义的意义。
  无论是主题思想的表达,还是价值观的教育,迪士尼动画以故事的发展和主人公的命运走向来表达教育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这与美国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儿童会进行思考和自我选择。当儿童对事物产生兴趣时,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儿童内在的学习动力,有效帮助他们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迪士尼动画电影对国内动画电影的启示
  精心打磨影片各元素  从对迪士尼的特征分析中不难看出,迪士尼善于对原著进行合理的添加和修改,并增添夸张和幽默的成分,这些变动往往使影片更加合理,更符合生活的逻辑[14]。迪士尼对场景、音乐、人物的色彩深浅的互补的区别乃有意为之,其作用不仅仅是平衡画面以具有良好的视觉感,更重要的是暗示人物地位和情节的走向[5]。
  心理学家认为,对颜色的选择不仅是对光波的感知,更是一种视觉经验。研究表明,冷色调给人心理上的感觉是冷静且稳重的,而暖色调则是活力大方。我国的动画场景颜色采用明亮的暖色调配场景变化的安排,虽符合儿童对艳丽颜色的敏感特征,但缺乏三要素的配合,影片显得呆板无味,儿童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高度集中。
  将教育主题和人物的命运走向紧密结合是动画电影的重要部分,我国动画电影应减少说服式教育的表达方式,让儿童进行自我探索发现。但是,无论是配乐、色彩,还是场景布置,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和情节,不能本末倒置。
  寓教于乐  中国美术片的开拓者万氏兄弟提倡创作中国式幽默的动画片,达到寓教于乐,反对单纯意义的娱乐片。要把教育的思想融入动画中,让儿童认为学习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并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激发儿童对学习的美好向往和持续的动力[11]。从本质上讲,教育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用动画片呈现教学就是以艺术和美的方式教学。然而,现在我国一多半的教育动画都是有教无乐或是娱教失衡,教学情境单一,动画惯用灌输的方式传达思想,难以引发儿童的积极思考。因此,我国的动画电影应借鉴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经验,给儿童创设多维的情景,呈现丰富多彩的内容,增加剧情的层次性,促使儿童进行多维思考。舍去动画中“老师”或“长者”的形象,使儿童从多种“变式”中自己概括和认识事物的本质[12]。儿童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将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化成自觉加工,充分激发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对学习的内在积极性。   同时,动画电影中的内容、形式和节奏要与所表达的知识和思想脉络相一致[12],不能让学生因为动画的表达产生矛盾心理,“影不达意”的结果会让动画电影丧失教育的功能。国内动画电影也可参考迪士尼公司把作品人物造型印在商品上,推出一系列衍生产品的营销策略。对于儿童来说,模仿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而对行为模仿常采用角色扮演[2]。这些丰富多彩的衍生品给儿童角色扮演游戏提供了外部条件的支持,强化儿童对动画人物的理解。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有学者指出,迪士尼动画电影看似无害有趣,其盛行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移民,会对本国儿童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13]。自古以来,我国崇尚内敛谦逊的处事态度和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反观迪士尼动画,虽然渲染人性的光辉,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但是其个人英雄主义精神不符合我国儿童的教育取向。
  迪士尼动画电影往往围绕王子救公主、英雄拯救世界、公主王子保家卫国的英雄主题,影片中赋予主角们别人没有的勇气、信心与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14],配角们的思维固化还成为具有真知灼见的英雄们的阻碍。然而,我国从修筑万里长城到全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都是人民集体力量的体现。
  其次,东西方审美具有差异性。诗、书、礼、乐的审美都是统一的整体,中国文化讲究阴阳平衡,追求意境的绝佳,讲究内敛谦虚。而西方文化是张扬且极力追求个性。以对女性的审美为例,迪士尼刻画的花木兰的皮肤是黑黄的,眉毛很粗,而且是单眼皮,这样的花木兰与中国人的审美完全不着边际,却是美国人眼中最美丽的亚洲女性[3]。而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对女性美的理解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花,目如秋波。”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底蕴深厚。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思想、道德和精神观念等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创造力的源泉。我国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理应学习中华的传统文化。现在很多年轻人乐意过西方节日,而很多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失去本来的味道,节日气氛越来越淡,这都是西方文化冲击我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
  总之,我国动画电影创作要汲取迪士尼动画电影的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在人物细节处理上要细细打磨,使人物鲜活饱满,不要仅仅为了追求商业价值而急功近利。
  2)音乐可以考虑加入传统诗词曲赋的内容,让歌曲更具中国特色,增加辨识度;也可通过歌词内容和旋律快慢变化体现角色心理斗争,并表达主题思想,切勿过于简单化。
  3)主题思想的表达做到润物细无声,减少“填鸭式”的灌输,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
  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的动画电影绝不只能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要放眼世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我国的儿童学习和传承,更要向全世界展示它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王美璇.迪士尼动画成功因素的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2]加涅,皮连生,庞维国.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李鹏.迪士尼动画影片的人物造型风格[J].电影文学,2015(14):109-111.
  [4]谷春晓.迪士尼音乐剧及其对中国儿童音乐剧的启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5]陈洁.迪士尼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中的色彩语言浅析[J].大舞台,2014(11):98-99.
  [6]何芳,殷俊.迪士尼动画《冰雪奇缘》的成功要素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4,5(6):8-9.
  [7]孙立军,马华.美国迪士尼动画研究[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
  [8]付丽娜.论幼兒对色彩的感知[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6.
  [9]Mason C.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法[M].程红艳,李春玲,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0]曲琳.浅析美国文化价值观对迪士尼动画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2,31(15):298-299.
  [11]祝智庭,邓鹏,孙莅文.娱教技术:教育技术的新领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5(5):11-14.
  [12]潘义平.浅谈教学片中的动画设计原则和审美特征[J].电化教育研究,1997(2):66-68.
  [13]Ariel Dorfman, Armand Mattelart. How to read Donald Duck: imperialist ideology in the Disney comic[M].Intl General,1984.
  [14]李慧军,相龙烽,耿春明.论迪士尼动画对民间文学的继承与创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40-1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5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