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成效的实证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社会经济形式下的年轻一代,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广泛的兴趣爱好、充沛的精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本人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科技、文艺、体育活动,广泛接触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吸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因此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孩子的天性,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教活动。
  关键词:科技教育;实践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3-0160-02
  一、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的形式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青少年的校外科技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校外科学教育大体上分为两种,社科教育活动和校外科教机构。科教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多为校内人员,课堂教学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关注个别差异。课外校外教育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课外校外教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样,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获得更多的亲身体验。这种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多数是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为主。整个活动过程是学生亲力亲为,运用知识并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种锻炼,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各种实际工作能力,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诚然,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存在着弊端,这种教育模式的缺点是比较适合中小学发展校外科教活动,适用人群比较单一。而另一种是校外科教机构开展的,例如科学馆和少年宫等。这种教育模式具有普遍性和随时性。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较强,知识面宽,对于学生系统性学习的需求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是各大高校经常采取的教育模式。相对于社科活动的教育模式更加广泛地运用到当下的科教学习中。然而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挥的空间较小,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习惯的养成没有太多的促进作用。这两种模式对于经过科研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正一步步走向更加规范的道路。
  二、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的成效性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校外科技教育形式基本适应当前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已往的校外教育本着寓教于乐的宗旨开展活动,以养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接受新知识的习惯为目的。以一种单一的、乏味的模式捆绑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一种陈旧的思维方式,和僵化的意识形态掌握科技技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外科技教育也应该跟上社会迅速发展的步伐。校外科技教育遵循着寓教于乐的宗旨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热情对科技的兴趣,能够起到引导学生主动学習的作用。但是当下的社会发展方向要求校外科技教育转变职能,从科技普及转变到信息传递和科技创新。而且单一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当下科技信息的多变性。新时代下信息科技迅速发展,校外科技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推陈出新,做一些跟生活信息通讯紧密连接的课题,并把当下热门的科技技术融入到校外科技教育的实践中。虽然我国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校外科技教育,在校外科技教育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一些困扰着校外科技教育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中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差,校外科技教育的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由来已久,根据一份相关的调查问卷:现有活动场所缺乏,已经创建的科学教育基地没有特色,乡村科技教育资源缺乏成为最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各省科协系统已经采取行动。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工作要齐头并进,科教工作者应为广大的青年的科教搭建充分交流的平台。改革的重点落在拓展活动空间,弥补科普场馆不足,已创建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是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阵地。“科学工作室”通过开展模型制作,计算机程序设计,网络、机器人创意活动、创造发明等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工程技术实验,使青少年能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在“科学工作室”中学习、研究、实践,感悟科学的真谛,不断提出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去探究,从而拓展了探究和研究能力,培养了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成效性提高的策略
  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成效性提高的策略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学生自身的素质、家庭教育文化的熏陶以及社会的广泛宣传。首先从学生自身的素质教育来说,追本溯源,一切教育怎样提升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前新形势下,个体的思维活跃程度已经超越了以往,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被充分地发掘出来。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校外科技知识的能力。然而,学生具备了这种接受新知识,和对校外科技知识的热忱之后还要加以引导。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教师的引导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家庭教育和教育文化的熏陶对于校外科技的发展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家庭是培养教育孩子的第一教室,对孩子初始学习意识形态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教育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即保守的教育模式,以往的只重视理论教学,把教育青少年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一些传统的课程上,比如数学、外语。诚然,这些主要学科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来说相当重要,但这不是孩子学习生活的全部。孩子的天性是探索和热情,然而家长的家庭教育正在逐步抹杀青少年的天性,一味地灌输孩子成绩为王的陈旧思想。让孩子只愿成为埋头苦学的书呆子。这种家庭教育模式是不可取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不但要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负责还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负责。循循善诱,加以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让孩子不仅对校外科教活动有热情,还要有动力,更要有坚持。
  社会教育在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中体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一面。孩子固有的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本性正在被充分地发挥出来,家庭教育的模式也在孩子学习意识形态形成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这两点都需要一种大环境作为支撑。社会是所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节点,和理论迈向实践的唯一通道,任何教育模式的适用性都将在社会中得以检验。社会对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作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诱因、作用和反作用。首先社会的需求会引导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的供给。例如当下社会作为信息的社会和科技的社会要求青少年掌握一定的科技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科技技能。作用的形成在社会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存在,社会的个体存在是每一个生存在社会群体中的人,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成果都将作用于每一个人,使得每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受到社会作用力的影响。这种社会作用力的形式作用在校外教育的受益者个体上,体现出来的就是使得每一个接受校外科技教育者受益,使得他们在获得当下最新的科技资讯的同时也感受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给他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的便利。反作用力是指,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在接受校外科技教育后形成的获得性机能和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可以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群体性行为受到个体性行为的影响,当个体行为进一步扩大至整体时,个体行为就变成了整体行为。所以,校外科技教育扩大至某一个节点时,受益群体扩大至整个社会群体,校外科技教育将促使社会进行较大的变革。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校外科技教育实践积累的经验,收获了诸多成绩,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成长。既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又推动了校外科技教育实践的发展,进而全面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郭进怀,周树龙.滁州市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课外素质教育路径解析[J].戏剧之家,2018,(7).
  [2]刘建荣.开展青少年学生校外科普教育活动的研究探索[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5):14-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