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联系让数学模型植根于学生心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应用数学模型,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对数学模型进行拓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圆;数学模型;圆规;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5-0092-02
  1 前言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不少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圆”的模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1]。
  2 主要教学内容
  圆心  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圆心是其中非常基础的概念,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圆并不陌生,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给学生以圆的形象认识,如杯口、锅、车轮等,很多玩具也是圆形的。学生在认识圆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圆心”,要知道在画圆时是围绕圆心进行的[2]。如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可让全班学生都拿出一个圆规,将圆规的一个脚固定在一个点上,然后另一只脚围绕这个点旋转一周,就可以画出一个圆。之后,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画出的圆裁剪下来,将圆对折后打开,再对折。学生会发现两次对折的折痕会在刚才的固定点上相交,而这个点就是圆的圆心。在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时,习惯用字母“O”来表示圆心。
  直径  在用圆规画圆时,需要按照三个步骤进行,即定长、定点、旋转。定长就是要定出圆的直径长度,直径必须是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没有通过圆心,或者两个端点不在圆上的线段,不能称为圆的直径。在学生自己画出圆并将其裁剪下来对折时,会出现一条折痕,这条折痕就是圆的直径。学生在对折过程中会发现,圆有无数条直径,且每条直径的长度是相等的,这也是圆的直径的特点。
  半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圆的半径。从这个定义就可以看出,圆的半径和直径之间是存在一定关系的,即直径是半径的两倍。一个圆中有无数条直径,就必然会有无数条半径,且长度都是相等的。在画圆的过程中,圆规的一只脚固定,另一只脚围绕圆心旋转,圆规两只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3]。
  圆的应用  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最终目的就是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与圆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所以,圆的应用也是“圆的认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就可以在同一个圆中画出多条线段,让学生去判断这些线段是否是圆的半径或者直径;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活动,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讨论“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要装在哪里”等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有关圆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 教学策略
  从横向上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  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与“圆”有关的知识跟其他知识之间都存在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能够在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起横向联系。在建立知识点之间联系的过程中,也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使学生能够对圆的相关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多媒体利用起来,让学生跟着多媒体课件中的内容进行游戏猜想。教师在讲桌的中间放上一个废旧的纸箱,用一些废旧的纸做成纸球,告诉学生要让他们来玩投篮的游戏。废旧纸箱代表篮筐,纸球代表篮球,这时在多媒体课件上也展示出这样的场景。教师先请出四名学生,分别来自班上的四个小队,这四名学生在讲桌前站在同一条直线上,然后开始投篮游戏[4]。这时会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因为有的学生离篮筐比较近,投中率自然会比较高;而有的学生与篮筐的距离比较远,要将纸球投进篮筐中难度就较大。教师趁机问学生:要怎么样才能让他们的投篮难易程度一样呢?学生可能会想到让四名学生围着篮筐站,形成一个正方形,一名学生占据一个顶点位置,这样每个学生与篮筐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对参加游戏的人来说都比较公平。于是,教师让四名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开始游戏,每个学生都连续投篮三次,投进次数最多的学生获胜;如果有两名及以上的学生投中率相同,则让他们再做一次游戏。
  在学生完成这一游戏后,教师再继续对游戏进行引申:当游戏的人数增加时,参加游戏的人要怎样站,才能保证游戏的公平性?如有五人参加游戏,六人参加游戏……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能自然地想到让学生站成正五边形、正六边形。那么假如参加游戏的人数无限多,要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公平地参加游戏呢?很明显,只有让参与游戏的学生围成一个圆才行。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圆与之前所學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区别,在圆与平面图形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应用数学模型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圆的模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将圆的相关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具备在生活中运用圆的相关知识的能力。并且,数学知识本身与生活实际存在紧密的联系,脱离生活的数学教学会给学生造成误解,使学生认为数学知识可以脱离生活而存在,从而影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学生已经对圆有一定认识,掌握圆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为一名工程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结合所学知识,建造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花园,这个花园的形状要求为圆形,半径为35米。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花园进行规划,研究如何建造出这样的花园,以及如何将花园布置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5]。
  显然,用圆规不可能画出这么大的花园,学生需要动脑思考,想一想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构建这样的一个花园?   首先,要将花园的中心位置确定出来,在中心位置固定一根桩;找出一根比较长的绳子,将绳子的一端拴在桩上,再以拴结点为起始点,量出绳子35米的长度;将绳子拉紧,围绕柱子旋转360°,在旋转过程中要在地上撒上一层石灰。当旋转完毕时,学生会发现地上已经画出一个圆,这就是花园的基本形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这一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建造花园的过程更加直观。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从抽象的数学回归到生活,又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从而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成功地建立起联系,升华学生对圆相关知识的理解,让他们对圆的模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的应用能力也会因此而得到提升[6]。
  在各知识点之间建立起纵向联系,对数学模型进行拓展  数学知识不仅存在横向联系,还存在纵向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各知识点之间建立起纵向联系,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模型进行拓展,在拓展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在纵向上将各数学知识点关联起来,还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
  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身份定位为小小科学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对动物捕食的能力进行测试:在小动物周围2米远的地方放上一些食物,该怎样放这些食物?根据对圆的认识,学生可能自然地想到将小动物固定放在某个位置上,然后以这个位置为圆心,半径为2米画一个圆,食物就可以放在圆上。如果学生一致认为食物只能这么放,那么教师要再次确认:真的只能这么放吗?是不是只能放在地面上呢?这个问题就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他们还会想到可以将食物挂在树上。然后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半个西瓜的图片,并趁机提出问题: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打开了,有学生脱口而出:可以将食物放在西瓜皮的任何地方。教师趁热打铁:那么西瓜可以看成我们数学中的哪种图形呢?学生恍然大悟:球体。也就是说,将小动物视为球心,食物就可以放在半径为2米的球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圆和球的区别,即圆属于平面图形,而球则属于立体图形。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就能够将圆形与球体这两类知识在纵向上建立起联系,以对比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对这些知识都有较好的理解,也对圆的模型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从片面到全面,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不仅是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在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在各知识点之间建立纵向联系[7]。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横向上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将数學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应用数学模型;在各知识点之间建立起纵向联系,对数学模型进行拓展,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向正,李力,张贵华.“球槽模型”的数理解析和一个错误的澄清[J].物理教师,2018(5):57-58.
  [2]干国华.基于XMind软件支持的小学数学图式教学设计探析:以小学数学“圆的认识”的整体设计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7(6):93-95.
  [3]叶巧英.绳球模型与杆球模型[J].考试周刊,2018(63):164.
  [4]葛秀兰.凸显概念本质培养问题意识:“圆的认识”教学实践和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7(10):22-23.
  [5]李林娟.教学:基于学,学会学:“圆的认识”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8(1):23-24.
  [6]张地红.例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以《圆的认识》一课为例[J].数学大世界,2018(9):90,94.
  [7]狄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教具的有效利用:以苏教版“圆的认识”为例[J].数学大世界,2018(9):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6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