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问”与“思”植根于数学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数学思考、锻炼思维品质,培养学习能力。巧妙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提问;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提问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有效问题来学习新知,促进思维的发展。但课堂上许多老师提问的技巧不同,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巧妙提问,是启迪学生数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下面我从精心设问、浅处深问、变式提问、巧妙追问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精心设问,以问导思
  著名的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有了问题,思维才有靳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课堂上教师若能精心设置问题,故弄玄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因好奇而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从而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一举两得。
  如在教学《认识角》时,我精心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微课出示两个角在争辩大小,“蓝角”对“红角”说:“我的角比你大。”“红角”不服气地说:“我的角比你的大”。两个角就像块无形的“磁铁”,将全班同学深深吸引。我顺势问:“它们俩到底谁说的话是对的呢?”教室里顿时一片沸腾,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过了半分钟,教室里稍静,我抓住时机:“怎样才能证明它们谁的角大呢?”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大家都把问题聚焦在探索比较角的大小方法上,在小组里积极地讨论,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这样,通过我精心地设置问题,以问导思,把学生带进了探索知识的海洋,主动地解决问题,愉快地学习,提高了课堂实效。
  二、浅处深问,以问引思
  风生水起静中得疑,有些数学知识看似简单,学生自学就会。但若我们从浅处深问,则可以使学生对现象展开更为深刻的思维。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浅处深问,以问引思,激活学生思维,促使他们深入探究,以此打造灵动的数学课堂。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教师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动物比赛情境,抛出问题:“你认为哪个队会获胜?”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两队的人数相同时,比总数。接着出示第二场球赛的统计图,两队的人数和总数并不相同。这时,教师没有急于交代刚学的“人数相同比总数“这种方法并不适用,而是让他们自己判断、推测。紧接着,教师又问学生:“人数一样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一样。”产生质疑:“那怎么办?到底哪队获胜呢?”学生十分疑惑,这时,教师深问:“人数不一样,如果要使两队的总数不变,人数也不变,你们能不能想出公平的比较方法呢?”。从而产生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实际上,学生情绪的跌宕起伏正是由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和精心预设。
  教师在教学中浅处深问,以问引思,学生就能主动尝试着透过问题的表象展开对问题本质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变式提问,以问启思
  数学课堂不但要求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合作、评价和反思,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从侧面和反面来理解,就是利用“变式”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在教学《分一分(一)》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二分之一后,教师让学生用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四分之一,學生出现四种不同的折法,教师提问:“为什么折法不同,但每一份都可以表示图形的1/4?”以问启思,学生马上将思考点聚焦到图形的平均分上。接着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再从中抽取几张,变式提问:“为什么纸张的形状不同,但每一份都可以表示纸的1/4?”学生探讨得出“只要是把纸张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都可以表示这张纸的1/4”。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本质。
  教师通过变式提问,组织议论,以问启思,引发思维的撞击,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四、巧妙追问,以问明思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扉不发。”在思维的矛盾冲突处进行巧妙追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新知理解得更深更透,同时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在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后,教师抛出问题:单位“1”可以有多大?学生认为可以无限大;这时课件出示一条直线,教师问:“可以把直线看作单位“1”吗?”大家一致认同,教师追问:“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孩子们众说纷纭,这时我让孩子们上台指出了平均分的位置,大家意见不一致,马上认识到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所以单位“1”无法确定,不是无限大。这时教师再出示一条线段,及时追问:“这条线段有单位“1”吗?可以把哪段看成单位“1”?”如此巧妙追问,一次又一次掀起了教学的高潮,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更深刻地理解单位“1”及分数的本质,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适时追问,以问明思,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实现师生间与生生间思维的互动,迸发出理性思辨和创造性思维。
  总之,课堂上巧设的一个个思问点都能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新的生长点,彰显思问的魅力。教师巧妙地将“问”与“思”植根于数学课堂,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构建智慧而灵动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思问’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的成果(编号:FJJKXB17-2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