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组合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下,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制教学改革有着其紧迫性,为提高教学的质量,就要充分重视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本文先就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应用的现状简要阐述,然后就小组合作的实际应用措施详细探究。通过此次对小组合作模式的应用理论研究,希冀能为实际教学提供有益发展思路。
  关键词:小组合作;道德与法治;策略探究
  自2016年起,我国初中统一将过去的“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紧密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教学发展要求,转变教学形式就显得比较重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的高效化学习,而小组合作的方法则更有助于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学习和体验道德与法治的真正意义和重要性。
  一、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小组合作应用现状
  处在教育改革发展阶段,初中的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需要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学习课程知识提供动力。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起到积极作用,科学地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也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但从实际教学中对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的应用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应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要点,这就影响了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小组合作法的应用中没有合理化的分组,各小组的水平没有达到均衡,从而影响了小组交流效果。小组合作的形式化,没有真正将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和实际教学应用需求相结合,无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以及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等,都会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小组合作应用措施
  那么,如何具体展开小组合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呢?下面是具体策略探究。
  (一)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階段的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道德与法制课程知识的理论性比较强,相对来说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举措加以应用,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能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制课堂知识的积极性,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就可将小组合作的模式在课堂中加以应用,让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对课堂问题进行探讨,这样能激发学生主动进入到问题讨论活动当中,促进学生的学习。
  如在教学当中讲述到《让家更美好》的知识点过程中,以故事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对家的温馨和睦有更深的认识。然后通过聆听歌曲方式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对学生进行分组来阐述自己对家的温暖的观点,这样的方式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二) 教师正确引导方向,吸引学生主动探索
  小组合作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正确引导方向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课程引导,通过科学预设问题,吸引学生自主深入讨论和探索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自觉维护正义》一课时,老师可以围绕如何自觉维护正义这个话题,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讨,这样的现实问题,每名学生都应该有过现实体验,也都有自身的思想疑惑,对于这样的重点问题进行合作学习设计,可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升学习效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要注重对于效果的评价和指导,对不同的学生表现给予不同的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在以后学习的时候加以注意,同时学生个人也可以及时总结经验,并积极向老师同学请教,从而提高自身自学能力。
  (三) 讨论结合热点问题,小组提高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讨论问题要结合时事热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与时代相互关联的,在教学中加入社会所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再是一些条条框框,不再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加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讨论时教师要把握好方向,使沉闷的课堂教学绘声绘色,逐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 结束语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构建法治认知体系,提升全面综合素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学习,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达到道德与法治科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邱凡英.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德育工作[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5):165-166.
  [2]赵成龙.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班主任工作的融合[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9):172-173.
  [3]幸碧慧.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J].读书文摘,2016(20):134-135.
  作者简介:
  林安源,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朝阳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6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