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怎样培养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注重学生的考分和教师的讲解。目前,我国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仍然存在以教师讲授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也没有真正学到多少知识。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本文将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怎么样培养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
  【关键词】小组讨论;存在问题;备课
  一、课堂讨论在教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中重视数学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吸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与他人关于相关知识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才能看到与他人的差距,正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以此取得进步。
  讨论式学习方式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生机。恰当的设置讨论环节,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互相讲解、共同思考是一种非常好的授课方式,经常变换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们有新鲜感,也能发现其中产生的不同的问题,取得不一样的效果,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课堂讨论的实施策略
  1.合理建立划分数学小组
  每个班级的学生无论从学习成绩还是性格特征都各式各样,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尽量使每个小组的实力均衡。分组时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还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鼓励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对小组有用的人,成为受大家欢迎和喜爱的人,让每个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内容选择时,要注意提供给不同学生不一样的内容,让每个人都有可发挥的空间,同别人取长补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小组的讨论不充分,只有严谨科学的小组管理必要会使小组工作有声有色、井井有条。
  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要恰当。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要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合作学习效果,在内容选择上要科学。如选择形象、难度合适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不要过于为了追求课堂学习气氛,选择很简单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致使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教学价值。因此,在合作学习内容选择上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又要研究合作学习的必要性。要选择那些有规律性、开放性、实验性或挑战性的问题。
  2.适时适当进行有效干预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小组,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要鼓励他们参与到讨论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适当提示并鼓励他们自己去解答,从而增强他们讨论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因为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有限,况且有些地方还确实需要独立解决,所以在探究式教学中应对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控制得当。同时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因材施教。在干预过程中要调动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既要表扬先进,也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其也感受到讨论的乐趣。在锻炼中成长,增强自信心。
  3.教师要加强备课
  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钻研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资料,明确教材的地位、作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选练习和作业(包括随堂和课后)。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该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而编写的教学用书。它把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要点用准确生动的文字加以系统的阐述,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一般包括目录、课文、習题、插图。例题、注释等部分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
  教材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和检查学生学业成绩提供了基本材料。教师要上好课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如果教师对教材不熟悉,或对教材中实质性的内容没有吃透,上起课来必然穷于应付,教学效果不可能好。所以说,钻研教材是备课的主体部分。讨论的安排要受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需要和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教学问题的讨论既要课前精心设计,又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机把握。
  学生讨论的过程就是运用旧知解决新知,建立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做好课前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讨论形式以及讨论时间,预设讨论中的难点怎么突破,何时对学生讨论进行干预。讨论的方式必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而且要科学恰当的采取有效的讨论方式才能使课堂讨论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做好讨论后的总结与反思
  孔子曰:“五日三省吾身”。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在每次讨论后都进行充分总结,使学生明确得失并分析出原因,尽量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想促使学生顿悟,就需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巩固有效做法、改进无效措施,使学生得到一次精神的提升,从而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学生也要在合作小组内相互督促,增强与其他小组成员的链接,建立归属感与认同感。
  总之,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讨论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提高其思维及其他能力,这就是“实践教育”和“体验式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翠萍.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和推理能力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6(10)
  【作者简介】
  孙杨,本科学历,一级教师,工作单位盘锦市双台子区第一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数学,双台子区优秀青年教师。
  【重要荣誉】
  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2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