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利

  摘 要: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理解与掌握应用其他学科知识的前提,德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都具有深远影响。在总结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开展过程中出现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效果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措施
  原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以提高小学生语文考试成绩为主,轻视了德育对提高小学生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促进作用,加之小学语文德育形式的单一化和德育理念的陈旧化,这些都造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效果的不理想化,增加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出现各种问题的几率。
  一、总结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学仍然以提高小学生语文知识水平为教学目标,对小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重视度远远高于对小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视度。语文老师以及小学生家长对德育的轻视或者忽视心理增加了小学语文德育活动开展的阻力,造成了小学语文德育活动频率与活动效果的双重下降。
  部分小学语文德育资源有限,加之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又比较低,加剧了德育内容的局限性。再者,因小学语文德育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的雷同化、僵硬化,打击了小学生参加德育的热情,不仅无法实现德育活动的组织目的,也容易引起小学生对德育的厌倦情绪,降低了小学生与德育产生情感或者心理共鸣的几率。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效果的措施
  1.提高对小学语文德育的重视度
  小学学校管理人员以及语文老师应转变对德育的错误认知与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德育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适当地增加德育活动时间,并主动将小学语文德育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中。小学学校管理人员可以将德育融入小学教学体系以及小学教学考核体系之中,提高德育在小学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另外,可以通过德育座谈会以及家长会等方式来引导小学语文老师与家长正确认识德育,拓宽语文老师与家长了解学习德育核心内容的途径,最大限度地消除开展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活动的思想阻力[2]。
  2.加强德育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关联性
  语言是人们表达自身情感诉求与思想观念的主要途径,而语文就是小学生系统学习语言知识的学科,因此,语文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与感情性的特点。另外,语文教学中所渗透的人文精神,这些都让小学语文具备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开展德育的优势。教材是小学语文老师组织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更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加强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与德育的结合度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效果的主要措施,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与德育目标,提高对教材内容的熟悉度与掌握度,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划分与总结,罗列出那些可能会与小学生产生心灵共鸣的知识点。在系统讲解这些知识点时可以趁机组织开展德育,让小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小学生获得情感新体验。比如,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国”“家”等汉字时,和小学生一起分析这些汉字的基本结构特点,在小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汉字表意之后,可以讲精忠报国等具有较强爱国主义思想的故事,从而加深小学生对这些汉字的深度理解。
  3.提高语文阅读教学与德育的融合
  阅读对小学生思想观念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材料中有很多语言幽默有趣、内容积极向上、引人深思的优秀阅读作品。小学生通过阅读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与人生体验。语文老师可以罗列出一些与小学生年龄性格相符合的优秀书籍,与小学生一起制订每日阅读计划,鼓励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通过组织开展阅读交流会等方式来增加小学生进行阅读互动与情感交流的机会,从而增加小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可能性,实现德育的基本目标。此外,语文老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来丰富小学生语文阅读内容,扩大小学语文阅读范围,有效提高德育的效果。比如,小学生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时,语文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音频,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所经历的一切,更加真实地感受志愿军的优秀品质,从而激励小学生向志愿军学习[3]。
  总之,德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家长等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強德育与语文教材关联性、转变语文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形式等方式来提高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春艳,方春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61-62.
  [2]杨巧荣.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8):391.
  [3]朱艳.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2(43).
  编辑 刘瑞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0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