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学生教育转化工作案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夏谦 喻丽 郭涵

  摘 要:高校辅导员的核心任务在于发展人、培养人和完善人。本文通过辅导员对学生个案三年多的教育转化,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职学生; 教育; 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9-141-001
   高校辅导员的职责是辅之以情,导之以航,圆之以梦,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均衡好与家庭、社会的发展关系。在高校,学生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个人、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社会体,其面临的问题和处理能力也因为个人心理素质、认知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一、案例基本情况
   曾伟(化名),男,入学前曾复读一年。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父母情感不和,经常激烈吵架。由于报到时间较晚,住进与大三学生的混合寝室,跟本班男生寝室不在同一楼层,与班级同学关系较疏离,基本游离于班级和日常的教学活动之外。
   1.旷课旷操:入校半个月的考勤记录显示他基本就没上课,早操时候都是在寝室睡大觉。问其原因,一般都是回答“没有人叫我起来做早操”、“师兄们都在睡觉,我不好意思打扰”等,阻抗情绪严重。
   2.独来独往:入学一个多月,曾伟没和寝室的师兄说过一句话,相互间连班级、名字都不知道。一个人吃饭、上课、去澡堂。即使去上课,也不与班上同学讲话,默默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发呆,像雕塑“思想者”一般,不主动与任何人发生交集。
   3.沉迷游戏:根据寝室同学反映,曾伟不上课的期间基本处于“黑白颠倒”的状态:晚上偷溜去网吧打游戏,精神奕奕;白天在寝室睡觉,谁都叫不醒,无精打采,生活费都花在打游戏上。
   4.沉默寡语:曾伟的电话基本处于无人接听状态。他既不会干扰班级和寝室的日常运作和生活,但也不愿跟上节奏。辅导员试图通过单独谈心、QQ、短信等方式与之沟通,但收效甚微。当面沟通时,也只能从他嘴里听到“嗯”、“好的”、“听到了”、“知道了”等字眼,处于“非暴力不合作”状态。
  二、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弗洛伊德认为,个人的发展深受童年印迹和原生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因素影响。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曾伟正处于成年早期(18-25岁),面临着基本的亲密感和基本的孤独感之间严重的心理冲突。再加上人本主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指引,帮助曾伟建立起对于自己、家庭、社会的全面、正确认知,从而引导其正确面对现实及困难,最终顺利毕业。
  (一)结合心理测试,抓住心理症结
   为进一步了解曾伟的心理健康水平,借助焦慮自评量表(SAS)、郑日昌版《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测评发现:SAS标准分数在60-70分之间,属于社交退缩型人格,并伴随中度焦虑,在焦虑、偏执、社交退缩、依赖和说谎上的得分较高。
  (二)狠抓日常纪律,平时温暖相扶
   首先,狠抓其日常纪律,对曾伟的迟到、旷课、早退“零姑息”,及时单独谈心教育;同时对其生活上的困难、与女友的矛盾、与家人关系的疏离进行解决和疏导;对其学业上的困难,引导其主动与任课老师谈心交流,按时参加补考或重修。
  (三)发挥朋辈力量,重温集体温暖
   对曾伟的寝室进行调整,将其搬到本班班长所在寝室,使其在作息上和同学保持一致:早操、上课、就餐、参加活动等都有陪伴,融入集体生活,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此外,为防止他对日常教学活动的懈怠,特意安排班长每天监督其出勤,一旦缺勤,立刻跟进教育;如果出现晚上外出去打游戏,马上电话联系请其尽快回寝室。
  (四)密切联系家长,洞悉亲情不易
   原生家庭是曾伟问题的根源,调节和家人,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是主要任务。首先是鼓励其尽量换位思考,理解父母赚钱不易,以及母亲扛起一个家的艰辛(父亲不管家);其次是引导其转变社交思维,不接电话是逃避,鼓励其从接家人电话逐步转化为偶尔给家里打电话、定期给家人打电话联系;第三是扛起一个男儿的担当。大三学期初,曾伟迟迟不来校报到要退学。经了解后得知,其父有了婚外情,要与其母离婚。我抓住这一关键时期,通过电话和QQ,引导其认识到两点:父母情感破裂不是他的错,作为子女应学会尊重和尽量理解;如果父母真的决定离婚,曾伟作为长子有义务担负起照顾母亲的生活,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学业,找一份工作,完成自己的担当。
  三、教育转化效果及思考
   两年后,曾伟修完全部课程,学分合格,正式离校实习,符合毕业条件,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主要转变如下:从持续旷课转变为偶尔旷课,大三期间不旷课;人际关系协调度明显好转,从“独行侠”转变为融入班级的积极一分子;打游戏次数明显减少,不再有晚归打游戏现象;和家人关系好转,不再抗拒家人电话联系,偶尔会主动联系家人。
   (一)环境因素: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高校的寝室群体就是一个微型的缩影社会。集体生活既能帮助学生提早体验“早社会生活”,更能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社交技巧和方法,避免学校和社会的脱节。
   (二)家庭因素:每一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一个家庭,辅导员所面对的是几百上千个有着不同教养方式、经济背景、亲子结构、夫妻情感模式的原生家庭。因此,辅导员在处理各类学生问题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原生家庭背景入手,从学生的发展轨迹上寻求解决的方法。
   (三)人际支持:社会支持系统较完善的个体,在遭遇问题时往往能更快地适应、处理问题。学生的人际支持系统除了家庭外,更多来自同学、朋友、辅导员和其他老师,辅导员肩负的责任也更加重大,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寻求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四)自我发展:个体发展的四因素为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关键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即使有来自各方面的全力支持和帮助,学生如果欠缺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行动力,仍然无法最终成长和成才。因此,如何引导、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应该是辅导员的工作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王金柯.论大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机制分析——基于辅导员工作案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0):276-278
  [2]肖建国.“问题大学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5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