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清代拟话本小说中的僧尼的形象及文学功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清代拟话本小说中的僧人形象受到俗世生活影響,有世俗化倾向,小说既塑造了高僧形象,亦有破坏戒律的俗僧甚至恶僧。僧人如何,往往交游之对象便如何。小说中亦有僧佛一体之倾向。小说中的尼姑大多是善良、正面的形象,女性出家为尼多因遭受迫害,尼庵承载着女性悲惨命运。
  关键词:清代拟话本小说;僧人形象;世俗化倾向;尼庵与出家女性
  一、选取文本
  以清代较为著名的拟话本小说《西湖佳话》、《豆棚闲话》、《生绡剪》、从中选取典型例子,探究拟话本小说中寺庙、尼庵景观与僧尼形象。
  《西湖佳话》,全名《西湖佳话古今遗迹》,根据史传、杂记和民间传说写成的西湖故事集,每个故事与西湖的一处名胜相关。花幔楼批评写、集芙主人辑併《生绡剪》,圣水艾衲居士编《豆棚闲话》为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对历史人物、传说等多有新解。
  二、清代拟话本小说中的僧尼形象
  从这些拟话本小说中涉及到的僧人形象进行分析,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道行高深,能为人驱妖治病的僧人
  《西湖佳话》卷十虎溪笑迹一篇,讲述的是高僧辩才的故事,辩才本住在偏远的龙井寺,但应当地县令之邀出寺做天竺之主,很多人前来请求其治病驱妖,辩才不喜这样热闹生活,又回到安静偏远的龙井寺,减少与人接触。辩才道行甚高,能持楞严秘密神咒,善于治病,还能驱妖,且为人谦和仁善,是典型的高僧形象。
  (二)、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智慧僧人
  这类僧人知晓世间人情道理,甚至有的能预测自己命运。《西湖佳话》卷十三三生石迹中提到的唐朝和尚,法名圆泽,住在天竺寺中,不知道其来自何处,在寺中不收弟子,不打坐念经,只是在寺庙后面的一片石头上冥想,身份和行为都神秘莫测。后来圆泽和唐朝虎将李恺之子李源结交,成为知音,二人定下三生之盟,两人到蜀地游玩之时,圆泽到了自己托生投胎之处,不得已与李源分别转世投胎,十三年后圆泽转世为牧童来与李源见面,完成前世所订盟约,之后离开,不知去向何方,行踪神秘莫测。
  (三)、古道热肠的义僧
  《生绡剪》第四回“六月雪英年失智,齐云塔高衲成孤”中的云巢长老,不仅有一般高僧智慧、古朴、宁耐的品质,还非常仗义。云巢有朋友左孟山,与妻子俱病重,将儿子托付给长老,云巢将其抚养长大。
  (四)、恶僧恶尼
  《豆棚闲话》中第六则“大和尚假意超升”入话中描写了一群道德败坏的和尚。小说讲述湖广德安府应山县一古刹普明寺,传说此处是风水宝地,曾坐化十多位长老,是禅师佛祖现身,人们多去拜佛。实际上寺内二三十位僧人不仅饮酒吃肉,不守戒律,还将过往单身客人杀死,扮作头陀,伪称坐化。囚禁奸淫到寺之妇女幼女,无恶不作。
  三、僧人与寺庙
  僧人的居所是庵或者寺庙,僧人与庵寺关系密切,小说中庵寺本身也有其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背景
  小说中一些庵寺作为重要背景贯穿始终,且与故事情节联系紧密。《生绡剪》第四回中所提到的安龙寺,不仅是主要人物云巢长老住所,亦是重要的情节:即云巢的友人左孟山托孤发生的地方。也是小说另一主要人物左环成长之地,所有重要人物都在这里出场。小说中,寺名“安龙”与沙散龙贪山秀气,不宜造寺,若要建,需要在东山腰上建造宝塔镇压龙,才能保寺吉祥的神秘传说也是暗自吻合的。
  (二)、僧尼形象塑造
  人和居所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小说当中,幽雅不凡的住所往往预示着居住者品味不俗,格调高雅。小说中庙宇的形象往往和僧人形象密切相关,例如云巢所住安龙寺位于四川崆峒山,小说中描绘到:“那山,幻邃凌空,洞回溪曲,人迹全疏。”仿若与世隔绝,是一处寂静幽僻之地,结合安龙寺的神秘传说,不难想象寺中居住着智慧、古朴、守持的僧人云巢。
  四、女性与尼庵
  (一)、尼庵
  “宗教对无秩序现象提供合理化解释”遇到困难时,宗教为人提供庇护之所。尼庵是女子居住之寺庙,早期寺、庵长期混称,直到明清时代,尼寺逐渐庵堂化了,尼姑庵的叫法才广泛流行开来。中国古代尼姑起源于印度,根据佛陀传说,释迦牟尼的姨母是印度的第一位女僧,后来印度的比丘尼制度传入中国,第一位削发受戒的汉族尼姑是青年寡妇种令仪。清代一些拟话本小说中,有不少围绕尼庵这个场所和女性出家的情节。尼姑出行,受到种种限制,深宫与深闺是尼姑重要的社交舞台。尼姑群体大有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在,有弃妇、弱女、寡妻等群体。尼庵的出现和小说中的女性角色联系紧密,女性出家到尼庵常常和其悲惨的命运难以分开,尼姑史常常是女性婚姻悲剧、家庭悲剧史。
  (二)、出家女性
  小说的内容体现了清代的一些社会现实:女性可以被买卖,虽然这种买卖并不光彩,但行为是合法的,女性没有自主权。小说中出现了清代两种类型的嫁卖,夫族嫁卖和当官嫁卖。即由丈夫和官府主导的嫁卖行为,在清代由于经济状况引发的嫁卖行为是最常见的。
  清代拟话本小说数量种类繁多,刻画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尚与尼姑的形象亦刻画得较为精彩。笔者阅读了数十本并选取了其中对和僧寺、尼庵刻画得较为典型的九本拟话本小说作为研究的底本来阐释清代拟话本小说中僧尼的形象。清代拟话本小说内容丰富,但还是以世情为主。僧、尼本是佛教教徒,当守戒律,远离凡尘,但小说中僧尼都体现了世俗化倾向,形成这个情况既有经济发展原因,又有僧俗之间交往加深而受到的俗世生活的影响的原因,由于对世俗欲往有所追求,小说中僧人和尼姑的形象亦发生分化,既有高僧和虔诚善良的尼姑,亦有恶僧和不守戒律奸诈的僧尼,但尼姑总体来说是善良、有同情心的居多。
  参考文献:
  [1](清)古吴墨浪子搜辑.西湖佳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清)鸳湖烟水散人.珍珠舶[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6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