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小红

  摘 要:我国传统小学教学课程普遍都是老师单向向学生传输书本知识,与生活联系少,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课业负担重,实践机会少。根据新课标课改的要求,要改革小学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生机,教学中要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多组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基于此,本文立足当前小学教学现状,分析开展实践活动课的对策,力求为小学教学的创新发展做参考。
  关键词:小学;实践活动;研究
  
  根据新课标课改的要求,小学课程的安排要全面多样充满趣味性,要将教学方式由原来的照本宣科向探索性的学习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活动课,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被动变成主动,将教学课堂由枯燥变成有趣,使教学内容由单一变成丰富。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活动课是可有可无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重视活动课,丰富学生的教学内容。
  一、 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社会生活
  小学实践活动课目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门新兴课程,但大多数学校与老师对其还没有比较全面的认识,部分学校甚至没有设置这门课程,校方可能认为这一课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对实践活动课没有充分了解导致的,综合实践课程与传统的课外活动有着很大的差别,这门课程的设置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时充分地与社会接触,也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此外,在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时候,应该避免与传统的课外活动混淆,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学校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其中,老师则需要根据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综合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每一位同学的表现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综合实践的目的与意义。老师需要了解学生对哪些实践活动感兴趣,并制定不同的实践活动形势,设计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课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实践活动,其活动宗旨是运用学生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内容不能脱离学生的教材,要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活动课的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二、 丰富教学内容,注意实践应用
  学生如何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其中重点就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老师在实践课程开展的同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挖掘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自主创新的意识。
  实践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科学,最好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情境,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设计以春游活动为主题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己应用学到的知识合理安排时间去解决春游中的交通工具选择问题、费用花费问题等,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可以将知识充分应用,又可以锻炼思维能力沉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对于学习的印象不只停留在如何提高分数。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是死记硬背,这种认知使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也不能将知识更灵活地运用,因此有必要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知道实践教学课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工具,一项技能,可以广泛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将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主动。老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需要将学生的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来完成资料的整理、收集还包括设计学习方案等,解决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尝试,使其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将自己的实践与感悟表达出来,按照自己的思路与计划独立完成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另外,在开展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与分析,在学习与观察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总结,应用学到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理解与总结,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有利于启发学生的个性思维,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分析鉴赏水平,为实现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组织多种活动,激发主体活力
  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
  (一)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习惯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实践活动课上显得不知所措。这就要求老师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改变学生观念,让学生在活动课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二) 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是活动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主体的体现,同时也是改革小学教学模式的關键。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才能改变学习方式,不再依赖老师。
  (三) 合作交流,培养创新能力
  活动课进行中,要经常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学内容展开讨论,互相合作交流,让学生们敢说、想说,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开拓思维,通过实际操作,仔细观察,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四、 完善管理制度,为实践课程提供保障
  随着目前教育行业的迅速发展,许多新的课程也在不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成了小学教学活动的全新课程内容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第一,受教育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没有完善的升学考核标准,第二没有被归入教育评价体系中,只单单凭着老师的责任感对学生进行引导,无法保证实践课程充分发挥作用。所以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课程实施的力度,加强指导,通过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推动其在小学课程中更好的开展,根据课程要求构建合理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有效地推动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在顺利开展的同时实现常态化。   对于校方而言,为了能够保障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要针对课程构建完善的制度,规范化管理,为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学校需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情况,整合教师资源,构建稳定的资源体系,为课程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学校需要制定完善的奖励制度,为课程的开展提供充分的体系保障,根据课程开展的进程,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学生档案,确保实践课程的趣味性与可靠性,保证课程实施的合理性。重视课程的评价,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力求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指导性作用。另外教育部门可以在学校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其在管理方面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作为评价学校的指标之一,在指标的制定时,要保障全面化、合理化、科学化,确保能够反映出学校在开展实践课程的真实情况,促进学校转变教学理念,落实国家教学的精神。另外,实践课程的开展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根据学生课程参与的程度制定评价制度,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帮助学生增加自我认知,建立自信心,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还有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应该构建教师评价系统,以确保教学的完善与公平,通过模糊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体现老师的教学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教师的设计思维,强化教师的组织能力,力求缩短师生之间沟通的距离,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五、 培养个性,创新教学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特点,不同的个性产生不同的特点。实践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培养创新能力。老师可以把课堂打造成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学会创造,改变学习方式。与此同时,老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营造放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将知识充分运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勇于发现新思路、新观点,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不拘泥于课本。
  六、 以活动方式构建生活实践场景
  实施小学的课程实践活动也为老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老师也可以合理的引用这些教学资源,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应用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气味性,提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始终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习。老师在实践教学的同时,需要将课程的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亲手实践、主动学习,及时地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能够让学生及时地、正确地掌握课堂教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垃圾分类”课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做课后调查,对家庭、学校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以及目前国家所要求的垃圾分类政策有什么样的要求,做成垃圾分类调查表,展开课堂讨论,加深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
  七、 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老师是知识的主导者,肩负重要使命,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多角度、多维度的思维方式,改变以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利用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小学教学实践活动课需要按照新课标课改的要求不断努力,不断探索研究,逐步完善,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學最终目标,让活动课真正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张成丰.整合信息技术,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有效性——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主题研训活动的策划与实施[J].新课程(中学),2018(9):169.
  [2]刘慧,刘延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8,34(34):61-62.
  [3]陈树杰.我的“核心素养”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担当[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15-17.
  作者简介:
  陈小红,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57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