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质朴清简 锤炼“苏式小语”低段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以“清简”为本体特征的“苏派语文”在教学中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文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实践和教学评价的激励三大方面入手,浅论如何追寻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最终全面提高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质朴清简  言意兼得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2-0144-01
  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學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高,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逐渐渗透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就小学低年段语文课堂而言,核心素养不但包括文化基础等工具性知识的习得,还包括人文底蕴、健康生活等品格和能力的培养。
  那么在此大背景下,苏式语文小学低段课堂的建构也应拨开云雾、返璞归真,立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在对语言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锤炼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拟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实践和教学评价的激励三大方面入手,浅论如何追寻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最终实现小学低年段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1   和而不同,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学目标可谓是检验课堂教学活动的准绳,相比其它学科来讲,语文选材、内容综合性的特点致使教学目标容易模糊不清,所以在备课时教师可结合选文的文体特点,将提高语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案例:《雨后》第一课时(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四册)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诵诗歌,并能初步体会诗歌感情。
  (3)通过朗读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并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
  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不足,思维发展欠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以及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切忌拔高难度,大肆理解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取而代之的是,只需要品悟从语言文字所迸发的感情即可。因此,在设计《雨后》的第1课时中,应采用先扶慢放的方式,先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总体感情基调的把握,文中词语的学习则采用在反复朗读中理解的方式,但也仅“扶”第1节的词语,余下的文本和词语将在第2课时中,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感受语言,品赏语言,从而真正让儿童沐浴优美的语言,体验生活的美好。
  但语文课堂教学应不仅仅体现他的工具性,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应立足语言训练点,兼顾到他的语文味儿,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2   言意兼得,教学过程的清简
  前文说过,语文的本质属性是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字、词、句,乃至段落的肢解式训练,便会让充满人文性的语文课堂变成数学公式背诵,甚至更加索然无味。苏式课堂不仅要提取石桥、流水的物象,更要追寻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之美。
  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四册《雨后》第一课时中。教师先谈话导入,创设情境,走进雨景。然后引导全体同学初读课文,读中思索,把握感情。第三环节是字词教学,由词入境,增强体悟。
  在本课教学过程的实践上,教师用优美活泼的语言,对孩子进行谈话式的引导,可以激发孩子展开想象力,走进由文字构成的画面。由于儿童诗是对儿童生活的诗意表达,因此课堂教学也应有别于其他文体,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秉承由“象”入“意”的宗旨,在第1课时让孩子对诗歌的场景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总体把握,对诗歌做一个整体意境的追求。
  大道至简,语文课堂虽然承载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使命,却仍需力求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上的清简。所谓教学流程上的清简是指教学方法上可谨慎遴选现代科学技术声色光电的冲击,转而以学生的朗读与想象完成对文字的感悟、内化与生成。而在教学内容上多数教师却常因不知道语文该教什么,陷入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思品课的误区。例如《水滴的旅行》一问,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过多着墨于固态、液态、气态科学知识的描述,就会使教学用语脱离了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更让语文课易姓成科。其实,教师只需删繁就简,去掉固态、液态、气态的名词解释,便可以规避这一错误。
  3   交融并进,教学评价的激励
  小学低年级的课堂评价非常重要,它改善了传统课堂注重结果选拔的模式,转变为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性评价,更为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所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水滴的旅行》教学中复习八个词语:山峰 海豚 骏马 水汽 嬉戏 奔跑 倒映 气温。教师让一个学生诵读前面四个词语后。评价道:你读出了山峰的高。你读出了骏马的快。
  然后让一个学生诵读后面四个词语。学生读完后,教师正面评价道:你注意到了词语间的停顿。你读得很有节奏感。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段的语文教学重在朗读。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有层次性,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正确、流利,再要读出节奏感,最后才是读得有感情。所以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应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做出不同梯度的预设。新课标强调“对于学生的日常表现,应多从正面加以引导”,但教师的评价用语切忌脱离学生实际。同时,新课标以激励为主的理念,并不意味着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可以熟视无睹。语文评价机制的多元性也十分重要,评价的内容不光有正面的激励,也应包括对不良习惯的引导,让教学评价服务于促进孩子核心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烈萍.探求灵动的苏式课堂[J].学教育,2016(11).
  [2] 赵蒙成,汪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迷思与出路[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16(11).
  [3] 魏思文.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J].理论探讨.
  [4] 惠兰,包迎艳.浅论苏式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J].学科前沿,2016(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1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