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高中班级管理的实践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中作为我国教育的一阶段,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重任,班级是一个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和自身素质的基本单元,一个班级就相当于一个小社会,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如何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有许多事亟待解决。面对层出不穷的班级管理难题以及高中的特殊性,如何高效地管理班级也是一个长期的话题。
  关键词:高中;班级管理;实践策略
  一、 班级管理工作现状
  (一) 班级管理内容过于片面化
  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这也是高中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作为班级管理者,则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然往往现实不尽如人意,在高中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以及专业技能有没有提升,很少会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只要学生不捣乱,不给班级“扣分”即可,部分教师放任学生自由发展,未尽到一个管理者的责任。会产生这些结果究其原因都是管理者未曾明确班级管理的目标,这样的管理方式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成才毫无益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更要帮助其改掉不良的习惯,鼓励他们始终以豁达开朗的心态面对学习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职业性人才。
  (二) 对学生的评价太过主观化
  学生评价老师即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给出的一个总结,他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以及激励作用。但是很多时候这个总结并不合理,老师偏向于将学习好且遵守纪律的学生定义为“好学生”,而将那些学习成绩一般且调皮捣蛋的学生定义为“差生”。通常老师经常表扬那些“好学生”,对于“差学生”却很吝惜他们的赞美之词,甚至有时恶言相向进行贬低,这会使学生对于自身的价值也失去了正确的判断,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长此以往,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极其不利。经调查显示,在中职学校中近70%的学生从未受到过老师的表扬或者赞美,由此可见高中的学生评价存在较大的问题,有的学生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且社会对其认可度不高甚至有一些偏见,所以很少受到赞美。试想一个长期处于指责环境下且不被他人赏识的人,如何奢求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世界以及去关心他人呢。所以班级管理者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让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 班级管理手段单一
  经调查,在班级管理中,以批评为主的管理方式约占68%,以心灵沟通为主的管理方式约占20%,且超70%的学生则希望老师在班级管理中采用沟通交流的方式。由此可见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一味注重于自己的权威,过分强调学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听从指令而缺乏个性,思想被禁锢在条条框框中很难有创新。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单一地以批评为主的管理方式,缺乏对学生成长的激励以及引导,使得学生行为表现过分依赖于管理者,不利于学生独立且个性的发展。
  (四) 班级管理形式过于封闭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观念中,班级管理的主要角色为学校、老师和学生,忽视了家长的作用。班主任与90%的学生家长在学生成长状况方面没有积极沟通,剩下的10%则绝大多数是因为学生犯了错,才请家长来协商学生的教育问题。相反,家长也很少主动向老师打听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就阻断了一条全面了解学生的路径,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这样学生在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方面都很难提升,学生“无事可做”,则会做出一些违规违纪的事,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二、 班级管理工作难以执行的原因
  (一) 落后的家庭教育
  在农村,部分父母迫于生活的压力以及为了寻求更好的经济条件,去外地打工,然后将孩子托付给家里的老人,平时只在周末甚至节假日时间回家,这样演变出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在农村的祖父母大多数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在学生的作业辅导以及心理教育方面帮助甚微,且老人对孙子一般都比较宠爱溺爱,作为监护人一般只能做到照看小孩的温饱而很难做到很好地管理小孩。就农村而言,父母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也不够重视,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完成了自己的义务,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一不可,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中,父亲一般扮演着“严父”的角色,母亲则扮演着“慈母”的角色,留守儿童处于受教育的关键期,出现如此大面积的角色“缺位”,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找不到倾诉的对象,降低了孩子对于父母的信任,而且会让大多数孩子产生自卑懦弱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不利。因此孩子的绝大部分监管责任推给了学校,其实在农村,师资力量并不是很充裕,班级规模较大,一般学生人数多达五六十左右,完全让一个人来管理整个班级的所有事物则显然有点应接不暇。经调查,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经济情况由于父母出外打工较为富裕,但是父母陪伴的缺失远不能由物质来补偿,由于老人的观念较为陈旧,很难在心理指导上对孩子有所帮助。通常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管教和关爱容易被不良行为所诱惑,因而会染上抽烟、酗酒甚至吸毒等不良习惯,而且有的孩子就想通过叛逆的行为来博取家长的关注和关心。虽然报道里出现的像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致死这样的事只是极个别,但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且急需解决。
  (二)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
  学习的积极性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勤奋、努力和主动的心理状态,一旦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则会对学生的学习產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种情况为学生基础差,对学习缺乏信心,学生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当这种困难无法解决时,则会产生挫败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当一个人在长时间体验不到成就感时,会逐渐丧失信心,这样长期下去肯定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第二种情况为学生被忽视,不受老师的重视,因此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在某一科目上成绩不好时,便会自认为老师忽视他们了,他们是被老师抛弃的人,学生因此也会对老师产生厌恶感。爱屋及乌,相反,当学生不喜欢老师时,则会对他说教授的课程也产生消极抵抗的情绪。   (三) 教师自身原因
  在我国,有的高中学生起步较晚,且由于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呈现出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部分老师都是从初中分流来的,缺乏专业技能,专业课教授老师部分都不具备本专业的教授经验。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很难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这也就造成了部分学生无事可做,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班主任对于学生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偏概全,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一棍子打死。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人不可能毫无优点,在以往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可以发现,有的学生虽然较为调皮捣蛋,但是却很有号召力,具有领导才能;有的学生虽然文化知识不好,但是动手能力极强,而且喜欢在实践中钻研。所以那些学生并不是不可教化的,需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认同他们的才能,肯定他们的价值,让他们有信心且积极乐观地对待人生。
  三、 提升高中班级管理的举措
  (一) 树立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
  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注意自身的措辞,切忌使用过于严厉或强硬的说话态度,在确定了学生的合理要求后,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让学生在比赛中加深友谊且创建和谐、充满人文思想的班级文化。
  (二) 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
  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在学生的整个成长阶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中,部分家长认为学习的事可以完全交给老师,自己做好“后勤”就可以了,从而使得学校和家庭相分离。老师应当与家长及时沟通,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成长环境,深入了解学生的过去以及未来动态,并且向家长及时通报学校的班级管理方式,以便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现代通信手段较为发达,部分学校推行建立班级微信群等使得老师与家长互动,可以充分利用微信里的一些小程序例如调查问卷、投票评选等。通过教师与家长的积极沟通,可以更为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状况,有利于和谐班集体的建设且有效提高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效率。
  (三)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从小到大都受老师、家长的管理与约束,这些管理方式有时甚至都不是学生自愿接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等都会依赖老师或家长的指导,其独立性会逐渐丧失。高中的学生都处于十七、八岁的年纪,这个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尚未成熟,但是渴望被认可和称赞,对于家长以及老师的崇拜感逐渐减退,产生自我崇拜,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很多时候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会让他们觉得厌烦。鉴于此种现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不再规定他们在自习课上该学哪门课,也没有老师时刻监督,让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目标去合理安排时间。而且可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将班级目标划分为不同的小版块,按照一定的层次顺序分配给每个同学,让“人人有事做”,体验管理的乐趣与不易。
  四、 总结
  綜上所述,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班主任需要将“爱和规则”灵活运用并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增长文化、实践水平的同时也能成为一个心智健康的青年人,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一个对企业和社会有贡献的青年。
  作者简介:张锐,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4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