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比较阅读法在高中古典诗词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高中生需要在丰富的文化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古诗词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比较阅读法,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词:比较阅读法;古典诗词
  高中阶段语文学科对古诗词的考查要求学生不仅理解古诗词的表层含义,而且要能够从多角度、全面地进行文本分析,挖掘古典诗词的深层含义。高中生可以通过比较诗词之间的差异,准确、快速地把握诗词深层的内涵。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一谈比较阅读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一、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过程中使用同中求异比较法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探究诗词的内涵。运用比较法进行古诗词解读可以从作者身世经历、诗词写作背景、思想内容、情感意蕴、艺术手法等角度去对照阅读。
  首先,看似相同的情感往往程度上存在差异。学生在两个文本的差异中去探究其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深入思考,找出文本各自的情感。以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比较阅读为例,这两篇古诗词都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其蕴含的情感都是一个“愁”字,但是对照阅读会更加透彻地解读出文本的内涵。具体教学实录如下:
  师:请同学们找出两首词中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
  生1:《武陵春·春晚》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抒发了作者的愁之多。
  生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达出了作者的愁之多。
  师:同是表达愁,但这两句有什么不一样呢,你更喜欢哪句呢?
  生3:我更喜欢《武陵春·春晚》中的词句,它将满心的愁绪寄予“双溪舴艋舟”之中,感觉有一种载也载不动的感觉,生动形象地让我们感悟到作者愁绪的分量。
  生4:《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词句更加直白,让人一读就知道作者是愁云密布,挥之不去。
  师:两位同学找出了这两首词的相同点是“愁”,但是在表达上有所不同 ,一个是用了比喻,含蓄地表达,一个是直接表达愁意。还有没有不同点?
  生5:《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作者写到“独上高楼”“锦书难托”其实是在暗示自己的處境孤独,“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感觉这种愁绪并不是持续的,再结合写作背景可知此处作者所说的“愁”更多的是一种“闲愁”。
  生6:《武陵春·春晚》起句可以看出风很大,一个“尽”字直接表明,而“尘香”二字可见花落已久。通过花儿遭受自然的摧残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哀愁,有一种年华已逝,物是人非之感,所以作者才会说“欲语泪先流”。
  生7:《武陵春·春晚》的下阙写到了作者对美好春色的向往之情,“尚好”一词表达出了一种暂时悲伤的心境得到了喘息,但是又稍纵即逝。“也拟”一词,体现出了在苦痛中不断地挣扎,这更多的是在痛苦命运中的哀伤。所以这首词表达的是作者在命运辗转中的苦愁。
  师(展示PPT):补充两首词的写作背景看出两处“愁”的不同。
  其次,紧紧扣住相同的意象找出不同的内涵。意象构成的意境不同,其蕴含的情感也就不一样。《武陵春·春晚》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两首词都运用了“花”和“舟”的意象,但是在两首词中其蕴含的含义却有很大区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二者的差异。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一个是凋零枯败的“花”,作者用了一个“尽”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另一个是“余香尚存”的花,作者用了“香残”一词来表达“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自适随意之感,这与“花已尽”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完全不同。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通过解说让学生读出相同意象不同的情感意蕴。再比如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舟是“兰舟”,而《武陵春·春晚》中的舟是“轻舟”“舴艋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意象的内涵进行解读,一个是轻解罗衫的少妇独自登上兰舟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之感,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另一个则是又“轻”又“小”的舴艋舟,它载不了作者的许多愁,一个哀怨极深的闺妇形象强烈地表现出来。
  通过求同存异的方法对李清照前后期的词作进行比较研读,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学生只有在仔细的品读和辨析中找出差异,才能真正读懂词作。
  二、异中求同比较法
  所谓异中求同就是在诗词赏析中运用求同的思维去解读诗歌的内涵。学生在这种思维引导下思考更加集中。两首诗歌题材不同,内容也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会不同,学生要着重分析比较,从而把握每首诗词的表达情感。比如笔者执教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抓住了其写作风格,将之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深入地解读词作的内涵。
  师:这两首词词风豪放,同学们试着从这一风格出发,找出这两首词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色。
  生1:苏轼的《念如娇·赤壁怀古》开头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让我们看到大江滚滚、奔腾不息的景象。
  生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穿”“拍”“卷”连续用了三个动词,直接写出了景物的壮美,给了一种视觉冲击力。
  生3:“灰飞烟灭”一词直接写出了打了败仗,惨败而归的情境。
  生4:《沁园春·长沙》起笔宏大,上阕“立”“看”等刻画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形象。
  生5: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宏大气势主要通过描写的一系列的意象展现出来,一个“看”字将山、林、江、舸、鹰、鱼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
  师(归纳):两首诗歌豪放的意境板书呈现如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沁园春·长沙》
  滚滚东流的长江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震烁古今的人物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广阔悠久的空间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景    峥嵘岁月、浪遏飞舟
  三、置换字词比较法
  置换字词法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阅读兴趣,它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将文本中使用的经典的字词换成相近的字词,然后对照原文进行探究比较。学习古诗词最为关键的就是对文字的锤炼。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就是这个道理。例如笔者在执教《雨霖铃·寒蝉凄切》时设置下面的教学环节。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去去”换成“此去”,“烟波”换成“烟涛”。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形成了精彩纷呈的答案。
  生1:“去去”有渐行漸远之感,让我们读起来感觉声断气不断,更加显示出了两人相隔的时空旷远。
  生2:“去去”有种渺远之感,而“此去”代表着可以有归期。没有“去去”那种前途渺茫之感,所以这里不仅写出一种离别的痛苦,还写出自己仕途的担忧。
  生3:“烟波”是感觉到烟雾弥漫,水波动荡,暗示前途暗淡,命运难测。
  (师引入叶嘉莹的诗词评论,不仅仅是离别之词,还有身世之感。)
  通过这样的词语置换的方法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试着在文章中再找出其他有可能替换的字词,许多学生将“执手”换成“握手”,还有的同学将“凝噎”替换成“私语”,通过比较得出了分别时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感以及两人心理微妙的变化。
  总之,比较分析法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找出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联系中找到突破口,最终可以让学生咀嚼出古诗词的精华,体会古典诗词的内涵。教师在这其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精心为学生选取可以比较的文本,设计可以比较的问题,让学生在解读中多一点思考,多一点感悟。
  
  参考文献:
  [1]吴唯唯.引入比较文学进行诗歌教学[J].文学教育,2013(9).
  [2]卢红.《雨霖铃》与《声声慢》铺叙手法之比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9).
  作者简介:管学梅(1981—),女,江苏省淮安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1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