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思理念下班主任工作信任建立的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良好信任机制的建立是培养班级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一定意义上来说,师生间相互信任的范围和深度决定着班级运行的顺畅化和可持续性。它借助于学校日常生活中的有效的情感信息沟通,把外在的规章守则演绎为师生间默契的合作价值取向,以规避或减少学生潜在的学业问题,解决青春烦恼和化解成长危机。信任的作用以无形的力量创造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恒久价值。
   第一,共同遵守公平原则是稳定大多数学生信任天平的关键砝码。
  青春成长期的学生对于外在环境变化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同时,也会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出现对众多事物和人群的敏感。他们在探索未知领域的时候由于心智和情绪的因素渴望在群体中得到伙伴和班主任的认同和肯定。当与周遭基本位于同质能力的同学在共同从事学习任务和生活研究时,他们大多会以取得非同质的赞许和悦纳作为衡量自己成败的标准之一,这也是他们获得安全感和被接纳感的重要途径。于是被广泛认同的公平原则在逻辑和情感上就成为班级事务解决过程中的达到师生、生生彼此间互相信任的关键之处。因此,“班主任不仅要有追求公平的志向,还应在日常管理中坚持公平信念,在班级教育中践行公平原则。”
  在公平原则制定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它是在现有学校规则机制下的灵活再创造,解决的是效与能的问题,不要涉及到年级层面的既有运行制度的改弦更张,这样看似满足了学生的特殊心理期许,其实是建立在不公平基础上的原则妥协,与外界比较时瞬时会失去公信力不值得提倡。
  同时班主任要在征求意见时做好充分的思想引导和解释工作,公平是相对的,它从根本上来说是符合班级长远利益的。但涉及到学生个体时会因思考角度的多样和期许成功的出发点不同而呈现出表面的百家争鸣、内核的松散分化特质,不利于集体主义精神在班级生活中的落实。
  其次,班主任要有敢于改革的精神,也就是说在具体的实时操作环节可以放手让公平权力和义务的主体学生充分去发掘更多的可能性,赋予他们向老师和班干部提出合理倡议的权力,让公平可以与时俱进的随班情变化而实行内部的改良,调整师生和生生间的信任关系。例如在班级卫生打扫的问题上,经常会遇到人在地未扫,地扫质不高的情况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在改变学生卫生习惯这个问题上,经过充分的班级调研,学生们认为需要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要重量更重质,重奖也要有明戒。这里量可以用数统计质如何衡量,奖到何种程度,戒到那个方寸。为此班干部制定了三种预案:一以年级日得分为基础,全部不扣分可以得到家长群带名表扬,扣3分以上小组继续服务班级一周;二以班主任突击检查为基础,表现良好者班会表扬,扣2分以上者小组擦黑板一周;三以年级得分和班主任临检为基础,优秀小组获得家长群表扬,扣2分以上者小組负责大型卫生打扫1次。这三种预案考虑到了小组为单位但同时也隐含着对打扫卫生认真同学的不公平。为此我把控方向,在一要奖惩分明,二不破坏小组团结维持合作,三要体现集体主义的原则下制定卫生清扫效果不优者可以临时编为清洁小组两周一组建,不断滚动,体现合作精神。具体奖惩放手给学生,在征求大部分学生意见后作出符合民意的决定,并承若在试行一个月后进行问题的搜集和再解决。经过实践证明,学生在相对公平的机制下获得了被尊重感和获得感,互相协作性增强,班级也因此获得“一尘不染”的年级奖项。
   第二,坚持换位思考是获取有情感问题学生信任的奠基石。
  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在寻求外界肯定和支持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有不同成长经历和价值观的长辈、教师和同学的不理解。这些微的沟通问题起初大多并不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长期积累的社交冲突和相互不体认会萦绕在这群不成熟的孩子心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认知间的冲突在家会演变成家庭成员间的猜忌、不理解甚至是相互埋怨;在校会演化成不同小群体间的拒绝合作,导致不情愿的合作、装腔作势式的认同甚或冷言相讥。一旦这些行为没有可以信任的人去倾诉处理,在特殊的时刻如成绩公布、家长会、班际竞赛时不良情绪会被无限地放大,导致学习和生活节奏被打乱,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怎么去帮这些可爱躁动的青年学生呢?
  对班主任的信任是打开学生心扉的一把重要的钥匙,而获取这些特殊学生信任的最佳途径是换位思考,体验学生的人生经历,我们才有发言的权力。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所说:“如果接受方认为传达方并没有说服自己的企图,这时传达方的信赖度也会很高。”班主任换位思考的过程既能获取学生继续向老师倾诉的机会,又可以让学生增强对老师信任度,因为学生会觉得老师并不是要说服我停止哭泣、抱怨、发牢骚,而是和自己一起分享生活,感受自己的脆弱和无助,是有共同心理感知的“同类人”,解决了自己知音难觅,求佛无门的难题。
  例如某位学生因与家长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有沟通不善的问题,他觉得生活被家长控制在四处设防的牢笼之中,如囚鸟一般无法施展自己的想法和抱负。刚开始时我只是注意到周日回来后他情绪不太稳定,眼神不安,紧张不悦。于是悄悄走到他身旁问他是不是发烧了,他眼泪夺眶而出表明了一切。不过他并不想告知我他的隐私,示意我离开让他静一静,我只能暗中观察并告诉他可以周末发短信给我,我绝对保密。周日休息早上十点多我收到短信内容大致为生活很辛苦,家长不理解,没有网络不能社交,感觉被社会孤立。显然这孩子并不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这不怪他,是孩子总会犯错误想不通的。我回复短信说我理解你,我也经历过青春期的孤独和被人的遗忘和不理解,如果你把我当做朋友,我可以分享我的具体经历给你,或许可以帮的到你。他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十多分钟后才回复“我老师可以吗”?两个字“可以”自此打开了我们的沟通障碍,我听取他的诉说,分享他的感受和宣泄,虽感到一些无奈但也鼓励他走出阴霾和同学在一起会暂时忘掉烦恼,激励他回校奋斗用成绩和实力证明自己,事情的转机就在这么一瞬间,自此我们做了“地下朋友”,我也不断观察他的亮点及时反馈给家长,慢慢他们的家庭关系也有所缓和了。虽然偶尔间还会听他诉说家庭生活的不如意,但少了戾气多了温存。
   第三,做事乐观向上是班主任获取学生信任的中间桥梁。高中的青年学生往往会在某个症结点上思来想去,始终跳不脱自己设定的情感怪圈,执着地为可能永远达不到的目的去花费极大的精力和时间。这是学生在不断试错中找寻可能的成功性,作为局外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事情发展过程中学生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但作为过来人我们又会为他们走的弯路而惋惜。教师处理学生事务的时间毕竟是在一定限度内的,从这点出发,班主任是无法在任期内解决所有的问题的,遗憾随处可在。那么,班主任的精神状态和言语表达将会成为学生获取公共信任的最直接外在表现。
  学生可以在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情感表达中获取一定程度的被理解和关怀。他们可以意会到老师在面对自己类似的问题时的人生态度,进而选取有效的精神传递,把对老师的敬意转为认同、崇拜,到最后就是默契的信任、敢于分享的朋友。例如某学生对我讲老师在处理违纪同学时的态度让他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时想到的应是帮助而不光是指责和埋怨,他在班主任节写给我的话中说道:“从军训开始第一次见到你就知道你肯定和其他老师不一样。你说话时有时很诙谐,有时很严肃,有时会引得我们哈哈大笑,您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您的幽默和您的课堂都会留在我们的心中,很快高中第一年也要过去了,谢谢老师的陪伴,生活开开心心就好啦,我长大了很多,您是我高中值得信任的老师,谢谢您。”
   可见师生的默契感、信任感就是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情感介质得到升华,从而转化为班级建设的动力。
  总之,学生与班主任都是平等的普通人,在学校生活中相互促进创造了属于班级群体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信任丰富了师生的精神境界,打通了彼此之间交流沟通的障碍,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演绎了班主任与同学间“共有生命”的精彩。
  责任编辑 龙建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2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