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高校受资助困难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是道德人格的重要组成,也是协调人际关系的要素。由于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受资助困难生感恩意识淡漠。为此需要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依托,提升受资助困难生对感恩的认知;以学生个体内在需求的满足为根本,强化受资助困难生对感恩的认同;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提升受资助困难生对感恩的践履。
  关键词:资助育人;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伴随资助体系的日益丰富,大多数困难生能获得国家或热心教育事业人士的资助,然而,部分受资助困难生感恩意识淡漠、感恩行动匮缺。为此,高校受资助困难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受资助困难生感恩意识培养的意义
  受资助困难生能否积极主动回馈学校和社会,是检验资助育人效果的试金石。因而,需要加强受资助困难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受资助困难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回溯历史,《诗经》中的“投桃报李”、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中的“寸草春晖”、《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中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感恩已内化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受资助困难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正是对这一文化基因的承继。
  受资助困难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健全学生的道德人格。感恩意识是道德范畴的重要构成,受资助困难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健全了道德人格内涵,解决了感恩知与行的矛盾问题,助力学生对感恩从认知、认同到践履的转化。
  受资助困难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促进人际交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实生活中,常怀感恩之心的人能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以乐观的心态、踏实的行动来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纷繁问题。
  二、部分受资助困难生感恩意识淡漠的原因
  绝大多数受资助困难生能够秉持感恩之心,自觉回馈学校和社会。但仍有部分受资助困难生感恩意识淡漠,将所获资助当作理所应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四个方面加以探寻。
  个体层面。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但尚未完全形成,他们往往更加强调理想、个人、自由和权利,从而一定程度上忽视现实、集体、义务和纪律,这些都是造成部分受资助困难生感恩意识淡漠的内在因素。
  家庭层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新时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关心关注的重点往往是课业成绩和物质生活水平,从而忽视了精神层面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最终造成感恩意识培养未能在家庭教育层面引起重视。
  学校层面。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也较为突出,尤其是大学生入学前的中学应试教育,在片面追求高分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将更多的精力放置于对学生课程尤其是主要课程高分数、高等第的追求,进而弱化了学生德育工作作用的发挥。
  社会层面。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呈现相对的波动和模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更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呈现出蔓延之势,他们往往更加看重直接的物质利益,轻视甚至忽视感恩等精神方面的要求。感恩意识更是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被抛诸脑后。
  三、受資助困难生感恩意识培养的路径
  为使受资助困难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更具稳定性、全面性,需要遵循认知-认同-践行的逻辑框架,强化感恩教育。
  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依托,提升受资助困难生对感恩的认知。感恩意识培养的先决条件是对感恩这一情绪情感有着正确清楚的认知。要想实现这种认知,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和教育引导等功能。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为此,需要以科学的理论和人本关怀的教育理念,用特定的感恩道德规范对包括受资助困难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施加影响。
  以满足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为根本,提升受资助困难生对感恩的认同。感恩意识培养的核心是对感恩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包含着情感认同,更涵盖理性认同。必须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提升对其内在的、合理需求的满足,例如基本的生活需要、课外活动需要、心理健康需要等,在需要不断满足的基础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激发,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秉持感恩之心,自觉以实际行动回馈学校、回馈社会。
  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提升受资助困难生对感恩活动的践履。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在校期间重要的第二课堂育人载体,可以举办奖助学金获奖者分享会、感恩母校主题征文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强化对感恩的认知和认同,破解感恩知与行的矛盾,实现协调统一。
  综上所述,高校受资助困难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涉及资助育人、感恩教育的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感恩认知、感恩认同,感恩践行的逻辑,注重调动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邱亚洪.感恩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3):76-78.
  [2]蔡亚峰,张丽.高校受资助学生隐性感恩教育资源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8):54-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6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