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家校互动教育的有效性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梁瑞梅

  摘 要: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最佳时期,也是接受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此期间学校与家长、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二者的有效结合对其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强化家校互动教育管理。但是目前小学家校互动教育水平并不高,存在着家长子女教育意识淡薄、家校互动内容存在局限等诸多问题。为此,笔者就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思考提出如何提高小学家校互动教育有效性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家校互动教育;有效性;探索
  一、 前言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也备受人们关注,学校是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教学水平的高与低将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发展,所以要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的有效融合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就小学家校互动教育的有效性展开深入探讨,并针对存在问题总结出几点可行对策,希望以下论述观点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帮助,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二、 小学家校互动教育存在问题
  (一)家长子女教育意识淡薄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老师,自身教育意识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孩子未来发展,但是从目前小学家校互动教育现状来看并不理想,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意识往往比较淡薄,总是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应当交给学校来管理,自己并不需要承担过多的教育任务,而这种思想实质上是错误的,家长忽视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表现的关注和教育,就會使学生心理上出现一定问题,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脱节,这也是小学教育中的难点问题,同时也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
  (二)家校互动内容存在局限
  要想推动家校互动教育顺利进行,就需要家长与学校的积极参与,二者在互动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和加强管理。但是实际情况是虽然部分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到家校互动环节中,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局限,使得教学内容局限在书本知识上,或者是局限在作业检查等方面,这样就会使得整体互动教育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同时学校方面对家校互动内容重视不够,忽视互动内容对学生未来影响的重要性,并没有积极开展深层次交流与互动,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小学家校互动教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
  (三)家校互动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水平也得到有效提升,所以要想推动小学家校互动教育朝着多元化方向进行必须要完善家校互动体系,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展开形式多样的家校活动来提高教育水平,但实际上家校互动体系往往存在不完善性,互动体系依旧处于落后的状况,甚至部分家长与教师对于微信、QQ等通讯工具了解甚少,并不能够灵活运用这些高技能通讯工具展开教育活动,不仅会加大工作量和拉低互动教育的水平,也难以实现促进小学家校互动教育的顺利进行的良好目的,最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四)家校教育互动方式欠缺
  一个有效的家校互动方式可以推动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然而实际情况是小学家校互动方式存在局限性,活动形式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并没有进行多元化家校互动教育活动,本身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就比较弱,再加教育互动方式的欠缺使其更加不能高效展开相关学习活动。家长参与积极度也不高,严重影响家校互动的整体质量。长此以往老师和家长的互动日趋减少,家长不能够清楚了解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状况以及学习情况,老师不掌握学生在家情况,最终的结果就是难以获得最理想化的家校互动教育效果,也阻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进度。
  (五)组织机构存在着局限性
  据调查数据显示,家校教育组织机构与学生未来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当构建完整且有效的组织机构,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有助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但是笔者和学校师生及家长沟通了解,发现目前小学家校互动教育中,学校内部往往缺乏完整的组织机构,使得学生并没有好的成长环境和工作平台,同时思想道德水准也难以提升。此外,也没有制定详细的家长培训计划,这样不仅不能够为家庭教育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一定程度上还会弱化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最终难以推动小学家校互动教育顺利进行,也不能实现确保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 小学家校互动教育的有效性探索
  (一)强化家长子女教育意识
  为了实现当代教育目标,在进行小学家校互动教育过程中我们还应强化家长子女教育意识,这在整体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首先,由于小学教育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单纯依靠学校来进行管理是难以实现提高教育水平的,往往需要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交流。以往家长往往缺乏与学校主动沟通的意识,这样就会造成家校互动教育难以顺利进行,所以提高家长子女教育意识显得非常重要。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日常教学中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并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通过沟通能够帮助家长形成一个较高的子女教育意识,能够从思想上、行动上进行改变并积极参与到学生教育过程中来,进而通过强化家长子女教育意识不断提高家校互动教学水平,同时也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立体化的学习环境,从而既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又可以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传统小学家校互动教学过程中,互动内容往往局限于家庭作业检查形式上,而这种家校互动内容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思想品德并无促进作用,同时也不能够实现提高家校互动的教学水平的目的。所以要想改善这些问题必须要积极丰富家校互动的内容,教学内容不仅要体现在家庭作业检查方面,还应当与学生家长进行积极互动交流,以及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还应积极丰富家校互动的内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一步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水平,让家校互动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   (三)完善家校互动教育体系
  家校互动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往往需要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来支持,但目前学校内部缺乏完善的家校互动教育体系,使得相关教育工作难以朝着理想化方向进行。所以要想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家校互动教学质量,我们还应不断完善家校互动教育体系。首先,教育体系的完善必须要遵循“生本理念”,简单来讲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其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及指导,家长与学校应当正视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不符合他们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的教育对策来加强教育管理。同时学校还应与家长进行积极互动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与生活情况,并将其与学校生活状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小学家校互动的层次性。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个性化教育来推动家校互动,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确保他们可以健康茁壮成长。
  (四)创新家校教育互动方式
  传统单一的互动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学习,也不能够充分发挥家校互动的优越性,为此,我们要不断创新家校教育活动方式,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分析。首先,应当积极构建家长参与家校互动发展规划,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要积极向家长倡议,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家校互动教育环节中,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同时还应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二者的有效融合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终让学生受益终身。其次,学校和家长还可以共同参与家庭互动指导手册编制活动,能够拉近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为后续家校互动教育提供有力依据和奠定良好基础。此外,我们还可以积极通过微信群、微博、专栏等现代化的手段,拓宽互动交流的方式和途径,让老师和家长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学习适合学生实际的互动交流技巧,达到最有效的教育效果。
  (五)构建完整有效组织机构
  为了促进小学家校互动教育顺利进行,我们要积极构建家校互动教育组织机构,这是为其提供有效保障的重要前提基础。第一,组织机构的构建应当由校方为主进行组织,组织学生家长以及班主任等积极参与到家校互动环节中,进一步推动家校互动工作顺利有序、高效高质。同时我们还可以积极开办家长学校来优化组织机构,这就需要结合学生家长实际状况,为其制定一个详细的培训,进而为家庭教育提供夯实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指导,全面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第二,我们还应在学校内部成立独立的服务机构部门,专门为家长提供教育咨询服务,让其可以随时查阅有关家庭教育的各种資料,可以收获更多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以便于更好地进行子女教育活动。我们还可以积极构建更多家校互动协调的组织架构,促使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进行密切互动交流,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进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家校互动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而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且具备复杂多样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对策来提高家校互动教学水平,因为传统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化家校互动教育。所以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家校互动教学有效性,我们应当强化家长子女教育意识,并积极丰富家校互动内容和完善教育体系,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创新家校教育的互动方式以及构建完整且有效的组织机构,从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最大化作用,以确保学生能够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卢宝勇,刘军.家校互动凝聚合力 打造和谐优质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19(18):31-32.
  [2]吴慧.创建家校互动平台 推动学校德育教育:谈启用平台的做法与体会[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4):187.
  [3]郑淑琴.浅谈家校互动,推动学生的孝义教育[J].学周刊,2018(8):117-118.
  [4]刘雪娟.家校互动对学生孝义教育的探究[J].学周刊,2018(7):191-192.
  作者简介:梁瑞梅,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梅江区教师发展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89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