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化时代翻译课程的体系优化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蔚

  摘要:文章在我校英语专业多门翻译类课程的基础上,探索信息化翻译教学的体系建设和模式建设。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在翻译教学中融入信息化,包括手段与内容两个方面。
  关键词:翻译课程;体系;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142-02
   一、引言
  1.研究意义。将信息化融入教育的探讨始于20世纪末,至今已从宏观的理论探讨、路径探讨深入到微观的手段探讨、课程建设、评价机制,再上升到更深层次的政策与战略研究、教育公平研究等。研究本科翻译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有两点必要性:其一,符合教育信息化的教育发展大趋势;其二,受本地需求的影响,信息与技术已成为翻译行业准入资格之一,对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因此,研究翻译教学信息化是在大环境外因与行业内因共同作用下的新课题,涉及教学理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方法、能力培养、人才培养等诸多因素。目前对此的探讨不多。
  2.研究目的。本文在我校英语专业多门翻译类课程的基础上,探索信息化翻译教学的体系建设和模式建设。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在翻译教学中融入信息化,包括手段与内容两个方面。由于外国语学院目前不设翻译专业,但翻译能力又是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难点是如何在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中构建服从整体培养目标并相对独立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另一个难点是信息技术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的深度融合,即突破各类技术作为课堂教学手段的简单应用,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以此带动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
  二、主要改革成果
  1.在现有培养方案中建构翻译课程体系。我国翻译本科专业设立于2006年,2007年又设立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截至2014年12月,全国共有翻译本科办学院校152所,MTI院校超过100所。事实上,在本科教育阶段,几乎所有的英语专业都会设置一定数量的翻译类课程或设立翻译方向。由于翻译的本质就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转换,翻译能力也被认为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默认属性。再加上近5—10年间本地化行业的大发展,促使翻译人才需求加大,也让英语专业更加注重翻译课程的建设和翻译能力的培养。
  下表為穆雷对本科翻译教学层次的区分。
  翻译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目标。刘和平将翻译能力培养划分为语言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两个主要阶段,两个阶段以能力与技能交替发展和练习策略培养为主要特征。
  基于此,我们认为本专业的翻译课程体系应遵循四点原则:第一,翻译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训练必须以一定的双语语言技能和百科知识结构为基础,因此翻译训练相关课程应在中高年级开设,但语言能力发展和百科知识积累需保证其延续性。第二,考虑到理工院校的特色与应用型专业定位,技能训练应在基础技能训练基础上增加专业特色领域的训练。第三,为符合行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翻译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响应行业对翻译技术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利用能力、文献资源发现能力、创新能力及翻译决策能力。第四,考虑本科学生的进阶教育需求,设立与研究生翻译教育相衔接的课程。
  目前,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设置如下。
  2.在课程体系内设计信息化框架。课程建设应关注教学的三个构成要素,即理论方法、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方式。信息化课程的建设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主要应用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中。国际上的信息化教育目前进入第三阶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来营造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这种环境能够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自主学习、问题探究、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协作交流等多种教与学活动,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使“学习者为中心”发展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该是翻译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因此,翻译课程信息化建设需要围绕两大主体要素——教师和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来设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或方式,实现有效的深层融合。
  翻译专业国标的制定强调,专业课程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口笔译实践教学的比重,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和语言服务技术在口笔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利用网络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口笔译实验教学系统和模拟同传实训平台等教学资源和手段,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满足大数据时代对翻译教学的更高要求。根据授课过程中的实际经验,作者设计了翻译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框架。
  信息化教学要求和教学手段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某一教学要求可以通过融合多种手段来达到,一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也可以适用多种教学要求。这就对信息化课堂的具体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进行规划和实施。也对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对多种手段进行选择、协调和融合。
  三、改革的实践效果
  翻译课程在体系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学生成果,二是教师成果。教学设施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是符合行业最新发展的、师生的沟通方式又是超时空的,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使他们在翻译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得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不仅在翻译类比赛获奖层次及数量上有了显著提高升,创新意识与能力也大幅提升,获得多项创新科研课以及学科竞赛的高层次奖励。可见,学生的翻译能力、创新能力获得了行业和教育的双重认可。
  四、后续研究及展望
  本项目完成了翻译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了信息化的教学改革方案并实施在具体的课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但是,对于整个翻译课程体系而言,尚不能称为完整,仍需继续加大投入。我们希望,在单个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科学管理,使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更加完善,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Malmkjaer,Kirsten.Translation in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何克抗.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教育技术,2007,(11).
  [3]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2011,(01).
  [4]穆雷.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J].中国翻译,2008,(01).
  [5]仲伟合,赵军峰.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33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