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马丽萍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民族瑰宝,承载着无数中华儿女的意志,在国家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同时,它也是中华人民所传承和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五常”道理的内容,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最佳素材。教师应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将其中适和学生人格、道德、品质培养的内容渗透于教学中,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
  一、 引言
  《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订的时候收纳了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及元素,为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对这些素材、案例加以应用,在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的同时,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二、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提升,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自信也有很大的提高,对于新一代接班人思想、道德与政治方面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有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关乎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在青少年教育中,道德教育是學生成人、成才最基本、最核心的教育,而法治教育作为根本教育则需要以道德教育作为基准来展开。在“道德”与“法治”之间有着相互辅助、补充与渗透的关系。传统文化所涉及的层面和内容有很多,其中许多历史人物、事迹之中包涵许许多多大的道理,增强当代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使其掌握国家及社会最基本的法律常识。使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约束自身,管理好自己的言行。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将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及民族自信心。
  三、 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我们国家和社会也越来越开放,不同国家的思想与文化渗透入中国,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但同时也为中国的传统观念带来一定的冲击。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则使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文化、知识更加驳杂,大量未经筛选的信息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范围内,改变着人们的三观。而一些不良文化和思想也为社会风气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而反观我国大部分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所采取的仍然是传统应试教育的方式,以背诵为主,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且枯燥的教学模式自然没有网络和社会上流行的多元文化具有吸引力。久而久之,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了解得越来越少。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及思想,许多不良信息、思想混入其中,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 试析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一)合理引用经典道德著作的内容
  中华民族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其中蕴含着无数哲人先辈的道德思想,影响、教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有关道德的著作至今仍然被奉为经典来学习。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与内容引用古代哲人的著作,以其中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礼仪、社交文化等,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展示我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内容、文艺作品等,挖掘其中的道德元素,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不同地域、民族的戏曲,如京剧、评剧、豫剧、黄梅戏等,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化与多样性。在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后,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为学生介绍不同剧种的历史背景及特色。以京剧中通过脸谱颜色来辨别人物的善恶忠奸为例,向学生讲述古代人物对于善恶的认识与定义。再以此为基础为学生播放一些经典剧目,通过其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的刻画,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观念的阐述。
  (二)传承经典的家教文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涉及一部分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内容,而家教文化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极为重视的内容。教师在开展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家教文化的部分内容渗透进来,辅助家庭教育的开展,使家庭教育更具内涵。例如,教师可以引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并在其间导入《三字经》里的名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使学生懂得母亲为儿女的付出及用心良苦。同时懂得身为一名学子,自己更应该好好学习,做有意义的事。古代有关家庭教育的故事还有许多,如经典的《岳母刺字》不仅能够突出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朱子家训》中也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等富有哲理的生活常识,是开展家庭教育的最佳素材。借助古代家庭教育故事有助于使学生树立亲情意识,懂得对父母及亲人的付出心怀感激,形成责任意识。
  (三)以民俗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生活的地域辽阔,中华民族由不同的民族组成,文化丰富多样。不同的地域、在风俗习惯上有着很大的文化差异。学生对此虽然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却没有深入的了解。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时,需要重视向学生介绍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尊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民俗文化设计一些课堂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例如,在介绍端午节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包粽子、系五彩线、观看赛龙舟的视频等,并向学生介绍端午节各种习俗的来源和意义:春秋时期,屈原所在的楚国被秦军侵略,屈原抱着石头投入汨罗江中以死明志,表达自己满腔的爱国情怀。楚国的百姓们自发到江边凭吊,划船打捞他的遗体,将鸡蛋、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希望江水里的鱼虾吃饱之后,就不会去咬食他的身体。发展到后来,这些就成为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一些民俗习惯。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按照地图,用纸和笔来描绘长江与黄河的路线,并在班级中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国家的幅员辽阔,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四)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許多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融入其中,让学生在通过实践做到“知行合一”,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并不只是一种概念、一种口头或文字的表示,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刻与我们相伴。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熟悉的事物都与传统文化有关。比如人们在过年时要包饺子,向长辈及邻里拜年、领压岁钱等等,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典故,而由于学生从来没有了解这些,则很难将这些看作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中进行,还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实践、总结经验。以学校每周一清晨进行的升旗仪式,如果学生对于升旗仪式所代表的意义、背后的历史故事缺少了解的话,就很难对升旗仪式产生重视。所以往往对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产生排斥,认为其不过是一种形式化的活动,在升旗仪式的过程中走神溜号。对此,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升旗仪式的意义,结合历史真实事件向学生讲述这面鲜红的五星红旗背后的故事,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及对战争中付出青春与生命的战士们感到由衷的敬佩。在学生了解这些之后,教师再来讲升旗时需要遵守的行为和注意事项,如需要立正、敬礼、唱国歌等,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我们对祖国深深的情感,对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们的敬意与感激之情,学生会更加认真对待,并乐意去做。近年来,在阅兵仪式的视频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条评论:“这盛世如你所愿!”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爱国教育所取得的效果,人们更加乐于表达对于国家的热爱之情、对于战士的感激之情,同时,人们的心中清晰地认识到国家越来越富强,民族自信心不断提升。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青少年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传统文化中的人物事迹、主题故事加以合理地引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介绍民俗文化,开展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来提升爱国意识。
  参考文献:
  [1]蓝天.用中国传统文化点亮道德与法治新课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7):10.
  [2]李桃.浅析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7):145-146.
  [3]闫哲.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与途径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9.
  [4]刘舒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5]覃朝光,王慧.中华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4):26-27.
  作者简介:
  马丽萍,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高家店镇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50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