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精准服务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志强 高秀敏 李颖

  摘要: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形态的改变使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发生了巨大变化,特殊学生群体规模扩大、形式多样为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调研,对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进行了分类,并对其表现和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建议,在顶层设计方面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在日常管理方面坚持人文化、动态化、多手段化管理的对策建议,力求实现因人、因时、因地的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精准服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精准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6-0022-02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面对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和扩招,高职院校生源不断减少,招生门槛不断降低,加之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形态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了学习动力不足、自控力较弱、担当意识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责任意识单薄等现象,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针对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自身特点,开展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维护校园和谐稳定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石邮院”)为例,通过对在校生的调查分析,探索针对特殊学生群体有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以期为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管理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对象为石邮院一、二年级在校生和部分教师,主要应用了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和专家访谈三种方法。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收回486份,内容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家庭背景、学习经历、情感经历及就业预期等,回收样本均有效。学生座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学生中抽取代表,组织学生代表与教师座谈8场,涉及学生及教师群体96人。专家访谈主要从学生处、教务处和辅导员中选取有丰富学生管理经验的专家15人进行“一对一”访谈。
  二、特殊学生群体分类
  特殊群体是社会学的概念,本文所指学生特殊群体是指由于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等原因呈现出具有某种不良心理或行为等共同特征的学生群体。
  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学生座谈和专家访谈结果,梳理特殊学生群体类型,详见表1。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其中焦虑和障碍依托个人自我调节和外界适应程度不同做差异划分。调查中有141名学生表示由于学业、就业、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困惑无处倾诉,经常会焦虑;有15名学生有重度网瘾或中度失眠,表现出强迫症、抑郁症等倾向,甚至需要药物介入治疗,归为障碍群体。石邮院成绩排名15%的学生可获取学院奖学金,后10%会发布预警通知,因此将前15%的学生划为成绩优异群体,后10%划为学习困难群体。依据石邮院贫困生认定等级规定,调查中24名学生为特困,101名学生为一般困难。学生家庭收入超过生源地平均工资水平的标记为富裕。
  三、特殊学生群体表现及成因分析
  通过调研特殊群体形成的原因发现,有个体差异,也有共性原因。
  身体缺陷群体由于身体原因,往往缺乏自信,较敏感,容易悲观。该群体首先需克服身体、生理原因带来的不便,学会独立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同时需合理化解心理负担,防止心理焦虑。心理焦虑群体在调查中人数众多,在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问题时不会解决,无法合理宣泄时,容易出现焦虑、孤僻、冷漠、自卑、敏感,常伴随逃课、挂科、旷寝、沉迷网络等外部行为。
  学习困难群体主要原因为个人自控能力差,如调查中有因未能考入理想大学而自暴自弃的、有外地求学脱离家长束缚自由散漫的、有从农村出来受环境影响自我堕落的等情况。次要原是生源地域教育水平差异导致基础较差,学生虽学习努力但成绩不理想,如调查中来自藏、桂、滇的学生与鲁、苏、冀的学生整体相比,基础较差,成绩靠后。
  家庭困难学生的成因可归纳为三类:一是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如边远山区、国家级贫困地区;二是家庭突遇重大变故,如直系亲属意外身故或罹患重疾;三是家乡突发重大自然灾害,如洪涝、地震等。贫困会对该群体学习、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出现诸如打工和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同学交往不和谐等问题,疏导不当会导致自卑、焦虑,向心理焦虑群体转化。
  四、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精准服务对策建议
  高职院校在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紧贴特殊群体特点,实施针对性教育,提供精准化服务。
  (一)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搭建精准服务条线
  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管理,首先需要建立涵盖学校、家庭、班级、辅导员、学生个体的一体化沟通管理机制,明确学生工作者、教师队伍考核标准,完善奖惩制度。其次,应将企业对学生的培养计划、需求分析和接收要求纳入学生管理和指导中,实现企业、学校、家长、学生信息共享,构建定期反馈、互相合作机制,对特殊学生群体实现普查、咨询、培训、跟踪、干预、评估为一体的全方位帮扶与服务,实现学校设计、企业考核、家长参与、学生达标的多赢局面。
  (二)从日常入手,加强学生工作者技能培训,落实精准服务要求
  学生特殊群体的日常管理落实需要学生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完成,在对特殊学生群体的管理过程中需坚持人文化、动态化、多样化管理,实现因时、因地、因人的精準服务。
  1.人文化管理。人文化即因人而异。学生工作者要能像医生一样对特殊学生把脉问诊,在日常管理中建立特殊群体档案,制定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如对家庭困难群体,一是加大政策宣讲力度,借助奖、助、免、贷等资助体系开展帮扶,解决求学困境。二是开展励志教育、精神帮扶,鼓励合理打工、有偿报酬,培养自强、自信、自立精神。
  2.动态化管理。特殊学生管理是动态化过程,要根据学情变化,因时顺势调整管理方案和帮扶策略。如接入顶层设计方案,按年级设计主题:一年级入学教育,适应生活,目标导向;二年级专业学习,素质拓展;三年级就业指导,政策宣传,社会定位。根据心理普测和日常表现,阶段性调整心理焦虑群体的干预频次及谈话内容。同时,依据家庭收入变化,以学期为周期动态调整家庭困难群体贫困等级认定,同时一年级以助学金、助学贷款为主;二年级以奖助学金为主、校内勤工俭学为辅;三年级以奖助学金和社会兼职相结合。
  3.多样化管理。学生工作者要能因地制宜,关注网络阵地,将线上、线下交流相结合,充分利用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样化手段引导学生群体关注,构建宣传阵地;建立虚拟工作室,允许学生匿名加入,关注微信、QQ动态及时了解学生变化,如引导学生将传统的感恩教育“给家长亲笔写一封家书”变成“给家长的朋友圈点个赞”或者“给家长录一段视频”。
  在新时代,特殊学生的管理既关系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又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划分特殊群体,汲取传统经验,挖根本原因,在形式、内容、手段等方面锐意创新,关注人性,动态培养,多样管理,为特殊学生群体精准服务,不断寻求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小芳.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7,(7).
  [2]任璐颖.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危机及其成因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9).
  [3]马旭东.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9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