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普通高校文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尚志红

  [摘要]研究生阶段学生仍存在视野狭窄、发现解决能力不足、资料处理能力薄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及言语表达能力弱等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以及论文写作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提供明确具体的课前指导,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布置大量充实的课下阅读任务以及采用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科研能力的基础。课外通过读书会、写书评或摘要、指导学生参与课题以及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对科研的敏感力。教师在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通过对选题、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及具体内容的修改进行言传身教,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5-0179-03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在進行科学研究过程中展现的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对问题的捕捉能力、对文献的处理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也有学者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表述为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获取和利用各种科研文献的能力、科学实践能力、研究论文的写作能力,成功完成科研过程中各种具体任务的本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是衡量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硕士阶段是学生从一个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到问题的主动思考者转变的阶段,他们独立的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判断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的考量因素。
  一、普通高校文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研究生阶段培养学生具有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学的目标之一,现实当中普通高校文科研究生在科研能力培养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术敏感度不够,问题发现能力不足
  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起点,发现问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前提。由于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思考的能力欠缺,缺乏对周遭世界探索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学生学习囿于课堂,阅读囿于书本知识、专业范围,缺乏哲学、历史、社会学、经济学等专业知识,缺乏深入思考的基础和工具;学生视野窄,对学校外的世界变化观察不够,缺乏将课堂理论知识和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结合起来的能力,缺乏对时代变化的敏感性,体现在学术研究上就是对专业实践中的问题漠然视之,缺乏发现问题、捕捉问题的能力。
  (二)资料的分析运用能力弱
  文科研究生在研究问题时对资料的分析运用能力弱。这表现在一方面文科研究生对资料的获取渠道不熟悉,对图书馆文献资料检索不熟练,特别是浏览检索外文能力较弱。另一方面文科研究生无法从数据的对比中发现变化及趋势,缺乏将数据与信息结合起来的能力;文科研究生对一些国外资料,仅仅能做一些简单对比和借鉴,缺乏对资料的背景、发展变化综合考虑的意识,对他人观点只是简单的重复,缺乏批判的意识。
  (三)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强
  对所研究问题的解决缺乏细致深入的思考,其解决办法宏观、表面,不痛不痒,敷衍了事,缺乏具体细致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缺乏对背景环境和配套方案的综合考虑及对中国的国情、历史传统、人文环境的分析,讨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经常脱离实际。
  (四)语言表达能力较弱
  研究生阶段进行学术讨论、论文答辩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但是由于锻炼机会比较少,有一大部分学生做不到清晰、简洁、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
  高校文科生科研能力弱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专业基础弱,文献阅读量不够;二是视野狭窄,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三是锻炼机会少,学术氛围不浓。
  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渠道,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在课堂参与中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大量阅读、深入讨论,迅速进入学术研究状态。
  (一)引导学生课前充分准备
  教师要课前提供明确具体的课前指导让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在开学第一堂课之前应让学生收到本门课的教学大纲,让学生明白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要求和考核方式。研究生教学大多采取专题讨论的方式,因此教学大纲列明课程每节课讨论的主题、必读材料和辅助读物、思考的问题。
  通过阅读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在读研究生大多对所学课程有了基础的了解和宏观的把握,对所学内容深度广度、课程进度及课后任务、自己的努力方向及考核程度都了然于心。通过专题的提炼,学生对本课程领域内的基本理论问题及前沿热点问题研究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对本课程有了总体的把握,同时对每节课的任务及要求有了明确的了解,使其在上课前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课上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展开深入的讨论,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需要准备和思考的问题。课程学习作为研究生进入科研实践的准备阶段,问题意识的启蒙便自然成为科研思维的“储备仓”。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生课程学习比较注重“问题”的把握,通过实际观察和理论思辨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所涉相关主题的理论基础、历史背景及产生原因、现状及问题、不同的观点及不同的解决思路等内容。学生课后去梳理这些问题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启发式、研讨式、情景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积极引导研究生参与课堂教学。研究生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秉持师生学术平等关系,营造寻求真理的民主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经过了课前准备,课上讨论可以使学生对讨论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快速准确地概括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讨论课通过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收集、分析与论证、合作与交流、总结与反思,构成一项完整的科研活动。讨论课的全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科研能力的全面培养嘲。   当然,以学生讨论为主并不是完全不需要教师,不需要讲解,教师在组织课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课内教学环节包括总括式讲解和专题研讨两大部分。总括式讲解是导师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学术前沿问题,使学生对本学科及学术前沿有全面的了解。专题研讨以学生讨论为主,但是由教师设计主题、把握学生讨论节奏、掌控学生讨论深度和广度,并对学生展示的内容及时予以指导和评价,最后进行总结、概括、梳理和评价。
  (三)采用注重课堂教学内容和任务的考核方式
  考核不仅是考查学生一学期学习成果,也是教学内容和效果进一步深化的重要环节。考核一定不能脱离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任务。考核可以采取课堂表现、课程考试加课程论文方式,有效监督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同时锻炼其写作能力。
  三、指导学生课外参与学术活动
  (一)通过大量的阅读培养学生学术敏感度
  科研创新作为一项集课题立项、研究方法、数据收集、现象分析、结论论证等一系列思维行为方式为一体的严谨过程,需要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开阔的发散思维作为其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而广泛阅读是夯实专业基础开阔思维的必要手段。所以,课外阅读不局限于本领域内,还应包含本领域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广泛的阅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的引导,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阅读之前要求学生先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经典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期刊:了解本学科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著作及关注问题;了解本学科知名学者的信息、代表作及最新作品、学术领域及学术观点等;了解主要期刊,其质量、权威性、排名、覆盖领域、最新动态,以提高其学术修养和科研能力。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文献阅读清单,推荐该学科必读的经典理论著作,也包括反映学科发展过程的综述以及代表最新学术动态的近期论文。阅读形式可以采取集体共同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经典的奥秘;也可以采取分别阅读,读完写书评的方式交流心得与体会,通过交流加深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对研究趋势、研究问题的敏感度。另外,还可以通过写书评或摘要的方式使学生积累研究素材,梳理相关问题的思路,为今后的研究积累材料。
  (二)指导学生参与课题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科研项目这一科学研究载体。文科硕士研究生认为在提升科研能力方面,学术活动发挥的作用按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课题研究、学术论文撰写、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学术论坛、学术会议、其他。参与课题可以直接培养研究生做专题研究的科研能力。高校教师一般都会承担学校、省部级或国家级课题,这些课题或者是本学科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很强的实践性;或者是本学科热点理论问题。应该要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参加导师或其他人员的科研项目,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包括科学实验、社会调查与现场调研、数据收集与信息处理、科研总结等。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学生不仅接触到了本学科的前沿问题,且了解了老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学术思想和工作方式、工作态度及工作习惯;老师则了解了学生的研究素养、研究潜能和学习态度及写作能力,师生增进了了解,为进一步针对性培养提供依据。
  学校也也可组织一些针对学生的课题项目,鼓励学生申请。学生可从选题、资料收集、课题实施、成果完成、项目结题等阶段全程独立自主完成,并最终完成学术论文或者调查报告。这样,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多思多练,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
  (三)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
  现在各大学科每年都有很多的學术活动,既有学科年会,也有专题研讨会。参加年会使学生对本学科前沿热点问题有总体的了解,专题研讨会使学生对每个主题有了深入的了解。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会前应鼓励学生对学术会议主题提前了解、会后抓住机会进行提问交流。
  校内也可以搭建一些学生学术交流的平台,或者联合其他学校举办学术研讨会、实践调研活动。可以借鉴国外学术沙龙课程的形式,让学生在同一主题的沙龙课程中提交研究问题的报告进行汇报,然后进行探讨与完善,通过这些活动组织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
  (四)鼓励学生参加征文或投稿
  论文撰写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学术问题,通过研究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对期末课程论文进行修改完善,将其参加课题的论文,或者毕业论文拿出来参加征文活动或向期刊投稿。通过征文或投稿的反馈,学生对自己论文的水平有个大概的认识,帮助学生改善写作中的问题。
  四、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协作能力的培养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毕业论文不仅是其整个学习期间学术能力的综合表现,也是其顺利毕业的前提。
  选题。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在选题时应以问题为导向而非泛泛而谈某个制度或者某种现象。导师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研究经验对研究生的研究方向、选题予以适当指导,使学生尽可能早定好研究方向,缩小研究范围,确定研究主题,保障研究顺利进行。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选定有意义、有价值、现实性强的大小适中的题目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
  综述。综述是对某一专题研究的大量数据、文献资料和主要观点及论证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的过程。文献综述可以锻炼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一是针对问题查找、筛选文献的能力;二是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论文大纲。构建文章大钢框架。一般在制订大纲时应尽量具体,最好能细化到三级标题。具体化的大纲可以帮助学生理顺写作思路,梳理文献资料,发现资料储备不足部分,为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论文修改。好的论文是改出来的。论文首次修改一般针对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晰;二稿修改主要针对去除烦冗,补充薄弱部分;三稿针对文章细节部分,如上下文衔接、用词的简练恰当,最后润色校对,修改病句,总结和致谢。
  五、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
  在课堂以及学术活动中的交流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思考,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准确更充分地表达观点,一般要求学生准备大约20分钟左右的演讲稿及PPT。
  对讨论的问题做概括全局性的介绍,演讲前需要先对主题的现状、问题及存在的观点进行全局性的介绍,使听众对主题先有个大概的了解,为后面信息的接收奠定基础。
  注意和听众的互动。可以要求学生提前熟读乃至背下演讲内容,指导学生根据听众的接受程度、对信息的了解程度即兴演讲。演讲中注重和听众进行交流,包括内容的深度,表达的语气、方式,眼神的交流等,以起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要有中心议题和自己的核心观点。演讲时要表明演讲的核心议题和自己的观点。在介绍主题的基本情况、各方观点后,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及论据,以达到和他人观点交流、碰撞的目的。通过以上几方面的锻炼,对研究生的学术视野的扩展、基本素质、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综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导师应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对学生提供多方位、多方式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实践中锻炼其科研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6077.htm